立即下载
“泷泊”地名浅见
2017-02-28 18:58:30 字号:


图:层绿秀水泷泊城 盘晟 摄

  泷泊,今县城地名,清乾隆年《永州府志》载“城南六十里有驿站,名泷泊舖,相传始于先秦,又名双牌舖”。泷:1979年版的《辞海》“(long龙)湍急的河流,浙江建德与桐庐之间有七里泷;(shuang双)山冈名,在江西永丰南凤凰山,旁有沙溪市”。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long急流的水(多用于地名),七里泷(在浙江);shuang泷水,地名,在广东”。泊:1979年版的《辞海》“(bo)停船靠岸,停留、暂住;(po)湖泽”。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bo)船靠岸,停留、停放;(po)湖(多用于湖名)”。笔者愚见,这两个多音字在这里应是指“急流的河水”和“靠岸,停留”,是因舟簰上下泷河(泷水)的停靠地故名,而非他指。

  永州之野的潇水中游,贯穿这片大山的河段为何名泷河或曰泷水呢,难道仅仅是因习惯上的以“段”称呼吗?当然不是。

  一、为何名“泷”。潇水的这段泷河(泷水),始自古道州宜阳乡至境内雷石凼,两岸群峰连绵,高山峡峙一水奔腾倾泻,河道狭窄、弯多、陡峭、急流险滩故名泷。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永州府志》载“道州宜阳乡为泷滩,水流石中而湍,曰泷。自江至庳亭,谓之入泷,至零陵界泷泊滩,谓之出泷。春夏水渰,漕运其上,为石所病者甚多。泷名二十有四。北百里为麻滩,潇水中滩多不能悉载”;清光绪三年(公元1878年)《道州志》载“庳滩在州宜阳乡,从州治东行沿江而下四十里,地名江村,有庳亭庙,其下曰漫潭。舟行至此,谓之入泷;至零陵界泷泊滩,谓之出泷。势极险恶,春夏水涨,往往舟为所害”;清康熙《零陵县志》曰“两岸岭势陡峭,水从峡谷倾泻而出,急下众滩,叠奔涌波逐浪,凌空飞舞。水愈激,石愈波,舟行涛中,欲没还起。有名滩二十四,至泷泊滩,曰出泷”。上述史载这段如此险恶的泷河(泷水)不是原始河道,是后来经过人工开拓才形成的,明隆庆《永州府志》载“宋嘉定中,太守林志祥捐俸,命工沿泷凿山开道,涧水所限处,作桥十,民咸,愿出资以佐其事,经数月,迄功。自庳亭达永之雷石,遂为通道”;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4年)《湖南通志》载“南宋嘉定间,太守林志祥命工沿泷凿山开道,自庳亭达永之雷石,行若遇险,则舍舟趋陆”。在南宋以前的这段河道有多险恶,水流有多湍急,形势是多险象环生呢?唐元结喊出了“上泷船似欲升天,下泷船似入深渊”的心声,故唐朝在这里立县,县名以这段河流的称名而曰泷水县!时至今日,当地凡70岁以上老人只知泷水(泷河),却不知有其潇水矣。

  二、为何称“泊”。泷河(泷水)自古道州的宜阳乡“入泷”,在阳明山、紫金山的崇山峡谷里奔腾倾泻了百余里,沿途险陡无有停靠之处,至雷石凼“地始平,河始宽,水始缓(昔《零陵县志》载)”谓“出泷”。凡上下泷河(泷水)的船只木簰都在此停靠上岸,或中伙或住宿,二者必居其一,没有选择的余地。因往上是百余里的险恶泷河(泷水),往下又数十里才有停靠上岸的地方,所以此处历来是上下舟簰的必停之地,故名泷泊。

  三、为何“泷泊”。历来任何一个地名,都有其来历或用意所在,宋代学者王观国说:“地名必从山、从水或从事迹而取其美名。”泷泊之名因何而起又始于何时?已无可考证,笔者经多年走访认为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其名原始依据。永州这野这片“两山夹一水”是怎么形成的?笔者没找到史料记载,故不敢妄言。相传远古时候,永州之野是个海子,有一青一黄两条蛟龙戏耍掀起汹涌波浪,岸上“百姓饥啼于山埠(古《永州府志》载)”。大禹治水来到这里,见了大怒,掷降龙杵锁擒拿了二龙,囚禁于一座从远处移来的秃岭石山下(今县城北的乌鸦山和尚岭及青龙洞),这时“轰隆隆——”一阵天崩地裂巨响,海子顿时成了隆起在“零(陵)祁(阳)盆地”与“道(州)郴(州)盆地”之间的连绵高山大岭,阻塞了前来的潇水,禹就要打杀二龙,无奈它们苦苦哀求,情愿穿越这片大山畅通潇水以示赎罪,并保证改恶从善,禹令二龙冲开这片大山的万峰千峦,使潇水与湘水汇合,这样就构成了东北阳明山、西南紫金山、中行潇水的“两山夹一水”框架。民间“有水必有龙”,青黄二龙游出了这段丛山深谷中的河流,自然是水中有龙,龙戏耍生孽引起这段河流湍急险恶,故名曰泷,其称名应跟这个传说有很大关系。

  二是尧、舜、象的传说。古代儒家典籍、史料记载了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为妻,舜灭了三苗后,尧禅让,——岳父把帝位让给女婿,两个女儿成了妃子。舜登帝位后,即把亲弟象赐封来这片被他征服占领并统治的地方为有庳国王,驻地在即今的江村,最早记载《孟子》“封之有庳”。尧让出帝位后,传说从水路溯流来到过这里,今江村的访尧原名瓦窑滩,是泷河(泷水)漫潭滩头烧砖制瓦场地得名,后因舜沿水路逆流访尧而来故更名访尧。黄皮肤的中国人视为龙的传人,把皇帝奉为真龙天子,而这段崇山峡谷里的湍急险恶流水原本因龙而起,又奉为“真龙天子”的尧、舜二帝来过,象王居在泷河(泷水)滩头,可谓是三“龙”停留此地,故曰泷泊。

  三是几个地名的显示。县城南的九甲村,相传老年间称县门口,后山是左青龙、右白虎,两座高大雄峻的山势龙腾虎跃而来,山上迭次有几块大平地,极象屯兵旧址,两山汇聚于永水河畔,形成了一个近8层楼高、周长近2里的大圆土堆,名狮子脑,在脖颈处被挖掘断,相传是秦始皇“断龙脉”所为。大圆土堆的土从表土看非原始的,而是从别地运来堆垒起的,其颜色跟周围土大不一样,可说方圆百十里没这种土质;土堆上无刺蓬茅草杂柴,生长清一色茂密栗树,这在双牌这块1751。46平方公里土地上是惟一无二的,村人说土堆上过去全是古老栗树,1958年大跃进砍光了后,没想到生长出来的还是一色栗树!有说这个大圆土堆是当年有庳象王坟墓,象殁后葬在这里;有说是舜的坟墓,虞舜访尧而来顺便去江村看望象,不幸在此罹难,因当时交通梗塞等诸多原因就地安葬。九甲村对面山麓是观门口村,原名观坟廛或关坟廛,上世纪的五十年代,一次村支书到县里开会,报到时因负责登记的人写不出“廛”字,便写成了观门口,就这样传了下来。在此两村再往南的尚仁里,最早称名象陵里,是象的陵墓里面地方,后来永王族人改称承平垌,再后来又称象陵里,尚仁里是1964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改的,因谐音又取崇尚仁德仁爱之意。

  双牌这片大山历来为“湘南要塞”、“楚粤门户”、“湘桂走廊”和“两广”秦驰道的必经之地,所以唐朝在这里设军事戍守又置泷水县,元结两任道州刺史往返走的都是凶险泷河水路,而在上千年前的尧舜时代哪来陆路可行呢?这应是无疑的。在明朝以前,境内只有“一水一旱(陆)”连通山外,水路即潇水,旱路是阳明山西麓的秦驰道。当时的有庳国土有多宽广?泷泊在这片大山是垌口最宽的一块平地,又是泷河(泷水)“出泷”河岸,因此远古的有庳王象(或舜)就地安葬在这里不是没有这种可能,而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记》道舜“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境内是有庳国的一部分,亦是“苍梧之野”范围和“江南九嶷”辖区,故不谬矣。(昌俊 文彪 善明)

[编辑:李 石]

来源:

作者:昌俊 文彪 善明

编辑:李庆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