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关于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017-02-28 18:54:14 字号: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狠抓“菜篮子”产品供给,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全面提升“菜篮子”产品整体供给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高山蔬菜作为“菜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和党委、政府的重视。我县近年来高山蔬菜发展较快,为进一步明确高山蔬菜发展思路和目标,我们对高山蔬菜基地乡镇、公司、协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发展现状

  我县地貌基本轮廓由五大高低相当的准平面构成,呈现东西高,南北低、中部群山连绵的马鞍形,最高海拔1625米。境内气候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平均气温17。6摄氏度,年降雨量1546mm,雨热同季,是湖南省温、光、水条件最优越的县区之一,随山形、地势变化山地立体小气候十分明显开发高山蔬菜潜力巨大。多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建设高山特色蔬菜基地为目标,按照扩大规模、提高品质、培育品牌、壮大产业的思路,经历了近郊蔬菜到高山特色蔬菜、小菜园到大基地、粗放管理到设施农业标准化管理的巨大转变。到2012年,我县蔬菜种植总面积已达7万亩,总产量5.1万吨

  1、高山蔬菜基地情况。“十一五”以来,我县蔬菜事业在省、市蔬菜办的精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菜篮子”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狠抓蔬菜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和销售工作。先后开发了三大基地:以何家洞、阳明山为主的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0.15万亩,以上梧江、江村为主的特色蔬菜基地3万亩,城镇专业菜地面积达到0.06万亩,以城镇郊区为主的大棚蔬菜基地100亩。目前,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占全县蔬菜种植总面积的50%,年产量3万吨,占全县蔬菜总产量的60%,主要集中在何家洞、永江、上梧江、阳明山、尚仁里等乡镇,产品具有品质优、无公害、反季节三大特点,种植的主要品种有白菜、萝卜、西红柿、辣椒、等。

  3、质量安全监测情况。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是蔬菜产品能否进入市场的根本所在。由于我县蔬菜基地远离工业污染源,自然环境优越,加上近年来大力宣传、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法》,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地开展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大力推广蔬菜生产十大新技术,狠抓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应用,加大蔬菜生产基地农残检测力度,不定期在农贸市场、超市及宾馆、学校进行抽样检测,并在二家超市设立了放心菜销售窗口,有效保证了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

  二、存在的问题

  1、基地基础设施薄弱。经过长期的引导和扶持,我县蔬菜基地基础设施条件仍然很差,栽培设施落后,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蔬菜生产大多是简单的露地生产,靠天吃菜,造成基地规模不稳定,种植的蔬菜面积不具规模,特别是高山基地大都水资源缺乏,导致基地旱不能灌,涝不能排,蔬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更没有保障,制约了蔬菜的外销。

  2、标准化生产难度大。长期以来,在农业技术工作者的大力推动下,高山蔬菜种植面积和规模有了很大改变,但大多数菜农仍停留在传统的自发性的粗放生产,生产经营水平低,只能靠天吃饭,不能很好的利用现代生物肥料及防治病虫害技术,种植大户在育苗环节和培管环节上失败的大有人在,严重影响了蔬菜的品质和产量。

  3、蔬菜缺乏深加工。蔬菜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发展滞后,目前,我县还没有一家蔬菜深加工企业,产业链难延伸,市场竞争力弱,导致蔬菜产品结构呈现鲜菜比例过高,加工产品少,蔬菜产业化经营发展缓慢。

  4、专业协会影响力小。目前蔬菜生产方式都是老百姓的一种自发性生产,没有形成大的规模和产量,协会和经纪人组织还比较弱小,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推广、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农民进行蔬菜产业开发,只能依靠公司和少数种植大户自己联系外地老板到基地采购,没有组织成专门的营销队伍和销售网络,制约了蔬菜产业发展。

  三、建议及对策

  1、明确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目标。蔬菜产业应力争在5-10年内实现实现“四个三”的发展目标。一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管理的“三高”原则统一规划布局,发展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含复种)的无公害蔬菜基地;二是按照主导基地+主导企业+主导产业的“三主导”发展模式,重点培植生姜、辣椒、高山反季节蔬菜、食用菌、山野菜等蔬菜加工龙头企业;三是按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土地综合产出率、提高产品加工率的“三提高”方针,重点推行无公害、标准化、优质、高产高效的生产技术和现代设施农业;四是按照重点产品上档次、特色产品上规模、名优产品上品牌的“三上”思路,重点培育生姜、辣椒、高山反季节蔬菜、山野菜等特色产品。

  2、着力加大蔬菜产业资金投入。为做大做强高山蔬菜产业,应结合省、市蔬菜产业规划建设的区域布局,按照科学规划、适度集中、专业生产的要求,调整种植结构,扩大近郊精品蔬菜种植规模,加大生姜、辣椒、高山反季节蔬菜、食用菌、山野菜等基地建设步伐,完善高山蔬菜基地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种植水平和土地产出率,县里每年需从发改、扶贫、农业、财政、物价等单位安排一定的项目资金投入蔬菜产业化建设,以及利用国家相关金融政策,通过商业银行和民间信贷组织,把社会闲散资金融入到蔬菜产业建设上来,搞好基地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3、加强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力度。认真开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安全标准”的培训,宣传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重要性,促使生产者转变观念。讲解标准的各项技术指标,使农民掌握标准的内容和操作方法,增强农民贯彻执行“无公害蔬菜生产安全标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结合县里“阳光工程”工作,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其中一项任务,积极开展蔬菜栽培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水平,大力推广和引进新技术、新方法,确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真正让农民严格按照无公害要求进行生产,提高全县整体生产水平,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从而辐射全县蔬菜产业。

  4、大力扶持蔬菜加工企业发展。为加快我县蔬菜加工转化,应切实解决我县蔬菜鲜销比例过高,加工能力不足,品牌没有打出去等诸多问题。着重进行蔬菜生产的国家和省级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培植一批蔬菜加工企业和净菜销售企业,使之短期内形成规模、走向市场,实现由原始产品销售向品牌化销售的转变。保证蔬菜产品周年供应,拓宽销售渠道。

  5、壮大专业协会及经纪人组织。加大对协会组织的扶持,培育蔬菜经纪人队伍,以协会的形式组织农民进行蔬菜生产、加工和销售,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招引外来客商,使蔬菜产业化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协会管理、大户带动、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

  6、切实加强蔬菜产业设施建设。一是建设蔬菜育苗中心。当前蔬菜发展的趋势是生产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通过蔬菜集约化育苗,快速、规模提供优质种苗,可以很好地满足规模化、区域化和标准化生产的要求,保障产品品质优质性,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二是兴建蔬菜批发市场,积极与县外市场联系,彻底突破小农意识的束缚,树立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观念,使蔬菜产品与外面客商直接见面,解决菜农卖菜难问题,引导企业和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从而使农民种有保障,产有销路。(县人民政府蔬菜办公室 严励)

[编辑:李 石]


来源:

作者:严励

编辑:李庆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