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刘昌义:双牌县养殖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017-02-28 18:54:22 字号:

  双牌县位于五岭山区,潇水中游,现辖12乡4镇和1个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1751平方公里,拥有草山草坡110万亩,养殖水面万亩,是一个集边远山区和水淹区为一体的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全县养殖业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我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近期,笔者深入基层、深入养殖户,对全县养殖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对影响我县养殖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发展对策。

  一、养殖业发展现状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省市业务部门的指导及全县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养殖业通过积极推进科技进步、调整养殖结构以及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等,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畜禽水产养殖产量逐年增加,养殖效益显著提升。

  (一)养殖业生产情况

  2013年全县发展生猪55.5万头,出栏36.2万头;发展牛19.5万头,出栏7.4万头;发展山羊35.2万只,出栏18.1万只;发展家禽352.4万羽,出栏256万羽;水产品起水量达到1.1万吨,发展竹根鼠11.6万只,出栏7.7万只。全县养殖业产值达5.42亿元。养殖业成为全县农村、农民收入的主渠道之一。

  (二)养殖业主要特点

  1.标准化规模养殖稳步推进。2007年至今,我县共组织实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30个,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860余万元,项目场基本实现了生产设施化、防疫程序规范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在规模标准化养殖场建设项目的示范带动下,全县共有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766个,其中万头猪场3个,养猪5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小区)7个,养猪1000头以上大户126户;养牛10头以上的大户273户,养羊100只以上的大户172户,养家禽10000羽以上的大户18户。养殖生产正逐步由传统的家庭散养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现代养殖方向发展。全县建成国家级水产健康示范基地1个,省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创建场1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无公害生猪产地认定及产品认证场3个。

  2.特色养殖蓬勃发展。山区农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养鸡、水中养鱼、伐竹养鼠、种草养牛等特色养殖,品种不断增多,基地逐步扩大。全县共有竹鼠、山鸡、药鸡、野猪、鸵鸟、刺猬等特色养殖品种10多个。何家洞乡的芦花鸡、江村镇的中华竹鼠、泷泊镇的藏香猪、麻江乡的黑雷公猪、上梧江乡的森林野猪、尚仁里乡的果子狸、打鼓坪乡的七彩山鸡、理家坪乡的刺猬、永江乡的黑土猪、平福头乡的鳅鱼、塘底乡和五星岭乡的网箱养鱼等特色养殖逐渐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力的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如上梧江乡野猪养殖大户龚开宏,养殖母猪80多头,今年已出栏商品野猪260多头,获利30多万元。

  3.大水面开发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水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养殖效益稳步上升,老百姓发展水产养殖积极性高涨。双牌水库库区群众充分利用大水面资源,大力发展网箱养鱼,全县大水面养殖网箱达到3364口。养殖品种除青鱼、草鱼、鳙鱼等常规鱼类外,先后引进推广了匙吻鲟、斑点叉尾鮰等名优水产养殖。2013年,全县大水面养殖水产品起水量将比上年增加2400吨左右。

  4.“一乡一品”产业模式逐渐形成。各个乡镇依托资源优势,结合老百姓养殖传统,不断优化养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养殖生产集群发展。全县初步建成了以五里牌、平福头、泷泊、江村等乡镇为主的生猪产业带,以永江、尚仁里、打鼓坪、理家坪、五星岭等乡镇为主的牛羊产业带,以何家洞、五星岭等乡镇为主的森林土鸡产业带,以五里牌、平福头、泷泊等乡镇为主的水禽产业带,以泷泊、江村、上梧江、麻江等乡镇为主的特色养殖产业带,以塘底、上梧江、江村等乡镇为主的名优渔业产业带。

  5、产业化发展趋势初步凸显。近几年,全县共组建各类养殖生产公司7家、合作社(协会)23家。通过推行“公司(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大力发挥公司、协会、合作社在生产、销售、技术培训等各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养殖产业化发展。如绿之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采取“六统一”方式,即统一提供优质鸡苗,统一出资生产,统一提供饲料,统一参加保险,统一保护价收购,统一品牌上市,带领农民发展森林土鸡养殖。目前已投入资金1100万元,带动20户农户发展芦花土鸡养殖,建立了2万多亩森林养殖基地,形成年出笼10万只的生产能力。

  6.养殖科技含量逐步提高。近年来,县乡畜牧水产部门通过办班培训、技术指导、技术咨询、科技下乡活动等形式,大力开展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户的饲养管理水平。三元杂交技术、牛羊冷配技术、青贮技术等新技术、新科技在养殖生产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有效的提升了全县养殖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了产业提质、生产增效、农民增收。

  二、养殖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养殖业生产资金筹措难。近年来,尽管国家对养殖业生产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生产资金需求大、周期长,资金依然短缺。由于缺少抵押物,银行贷款难,社会融资渠道不畅,发展资金短缺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2.动物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我县地处湘桂粤三省交界之地,207国道、永连公路穿境而过,全县动物及其产品交易量不断加大,出入境流通越来越频繁,但我县中小规模养殖户较多,多数养殖场标准化程度不高,防疫基础设施建设不全,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不强,动物防疫工作面临着外来和内在的复杂状况,动物疫病防控难度较大。

  3.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受价格和地域因素影响,我县许多养殖户直接到市级经销商或邻近县区购买饲料、兽药,饲料供货渠道广泛,质量安全难以保障。我县没有成立专门的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没有监管编制人员,检测仪器设备短缺,检测方法落后,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泛力。

  4.生猪养殖污染亟待治理。我县生猪饲养点多面广,由于养殖户环保意识不强,无审批新建、乱建猪舍现象较严重,养殖场防疫条件差、粪便污水随意排放,对周边环境污染严重。

  5.产业发展方式有待转变。养殖业是我县的传统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我县养殖业龙头企业少,加工企业缺乏,养殖产品加工比例小、品牌经营意识差,导致整体实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产品增值不高,制约了产业的提升发展。

  6、基层服务人员短缺。2004年成立乡镇动物防疫站后,乡镇畜牧水产站名存实亡,人员没有得到有效补充,原有的畜牧水产人员因退休不断减少,个别乡镇现在连一个兽医都没有,老百姓养殖畜禽发病寻医问诊成为一大难题。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后,许多动物防疫站人员兼任了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动物诊疗、养殖技术推广服务等业务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少,养殖健康难以保障。

  三、加快养殖业发展的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产业发展能力。一要全力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要紧盯上级政策,根据我县资源优势,选准项目切入点,精心包装打造养殖项目,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二要广泛开展招商引资。进一步优化经济环境,降低引资门槛,充分利用我县的自然资源优势,走优势互补、共生共荣、协作发展之路,积极与高校、与企业、与老板联姻,构建“利益共沾”的发展机制,吸引外地投资者到我县创办规模养殖场、产品加工企业,共同做强我县养殖产业。三要加强金融对养殖业的扶持力度,降低信贷门槛,拓宽贷款抵押物的范围,增加养殖业贷款额度。四要要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地方财政资金配套力度,保证养殖业必要的工作经费。

  2.加快结构调整,全力打造优势产业。一是要突出发展规模养殖。以养殖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大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力度,推动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二是要大力发展特色养殖。立足我县丰富草场资源和水面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竹鼠、土鸡、河鱼为主的特色养殖和以肉牛、山羊为主的草食动物养殖,突出特色、形成优势,建立养殖专业村、专业乡镇,形成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三是要积极发展生态养殖。要充分发挥我县绿色资源优势,打好生态养殖牌。以生猪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建设项目为依托,在全县建设年出栏达30万头的无公害生猪基地。以双牌水库为平台,建设万亩水产健康养殖基地。以山坡丘陵为基地,建设100万羽森林土鸡养殖基地。四是适当发展休闲农业。充分利用我县作为永州“卫星城市”、“两广”边际城市的地理优势,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集“生态观光、休闲健身、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生态农家乐”、“休闲渔业”、家庭农场等,拓宽产业发展空间。

  3.做好疫病防控,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一是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要按照“政府保免疫密度、业务部门保免疫质量”的防疫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政府和部门的责任,提高乡镇政府对动物防疫工作的认识,确保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队伍建设、经费投入、防控责任和工作措施的落实。二是扎实抓好强制免疫工作。要切实抓好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的集中免疫和日常补免补防工作,做到免疫工作的“五不漏”,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到100%。三是严格检疫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市场检疫工作,严格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严防疫病传播。

  4.加强监管力度,保障养殖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建设县乡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要成立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配备专业监管人员,切实履行监管职责。二是完善检测基础设施建设。配置齐全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完善执法装备,提高执法监管和检测水平。三是加强执法监管。深入推行兽药市场质量规范管理制度、饲料监管抽样检测制度以及销售、养殖台帐管理制度等。加大定点屠宰场、规模养殖场、饲料生产经营企业(门店)及外销生猪等重点部位的抽样检测力度,实行养殖生产全程质量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5.狠抓污染治理,促进产业和谐发展。一是要完善养殖区域规划,因地制宜划分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坚持总量控制、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严格养殖场建设审批制度。二是要大力推进健康养殖,合理布置生态养殖小区(场),推行牧沼鱼、牧沼草、牧沼果等生态养殖模式及粪污干湿分离、生物有机肥生产技术,减少粪污对环境的污染。三是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以乡镇为主大力开展养殖污染整治,畜牧、环保等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共同抓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

  6.培育生产龙头,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一要围绕我县的生猪、河鱼、竹鼠等优势产业,大力引进,培育、扶持畜禽水产品加工企业,开展畜禽水产品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二要鼓励、引导养殖大场大户发挥牵头作用,组建专业合作组织,提升养殖业生产组织化水平,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要通过农业经纪人、在外设立销售窗口、定单生产、网上销售、产品展销等多种形式,大力拓展销售渠道,扩大销售空间,实现产销连接、以销促产。

  7.完善队伍建设,强化养殖科技推广应用。一要加强县乡动物防疫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大防疫检疫工作力度,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全面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二要完善乡镇畜牧水产站建设,提高乡镇畜牧水产人员的待遇,适当增加人员数量,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不断提升动物疫病诊疗水平。三要做好养殖技术推广服务。通过开展养殖技术培训、科技示范活动,加强养殖户的饲养管理技术培训,提高科学养殖水平。大力推广养殖新品种、新技术,加强科技成果向实践生产力的转化,提高养殖生产效益。(作者系县畜牧水产局 局长)

 

 

 

 

来源:

作者:刘昌义

编辑:李庆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