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将城乡生活垃圾治理摆在保护库区生态环境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积极实施垃圾分类处理,探索出了适合山区特色的城乡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即对已建垃圾处理场的乡镇集镇(县城)及周边农村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县)处理”模式;对远离集镇的农村推广“户分类、户收集、户处理”模式;对有毒类垃圾实行“户分类、村收集、公司回收、县处理”模式,现已收到了阶段性成效。
根据“说话能听见,走路要半天,”的山区实际,该县制定了《双牌县城镇体系规划》,进行“主体分类减量、公司回收利用、村民自治管理、政府考核补助”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运行体系总体设计。按照“布局合理,操作方便”原则,合理确定乡镇垃圾处理厂的服务半径、规模、工艺及对集镇、村庄的垃圾收集中转站、垃圾桶进行合理布点和科学选址,并根据垃圾运输量,合理配备运输车辆。同时,制定出台了《双牌县村镇环境“三包”管理办法》和《环境“三包”工作考核细则》等制度,为有序开展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提供了指导。以“开展垃圾治理、创建美丽家园”为主题,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手册、宣传标语、网络短信、扩大支部会、屋场会、走访座谈等形式,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扶贫整村推进活动,举办了2期村干部“美丽乡村”建设培训班,发放《双牌县美丽乡村建设宣传手册》500余份,分发到乡镇、村及农户。同时,将环境“三包”要求纳入村规民约,规范和约束农民卫生行为,引导农民自觉参与生活垃圾治理。
该县将城乡生产生活垃圾分为可填埋、可利用、可回收、有毒害垃圾4类。一类为可填埋垃圾,即建筑施工中产生的废土、废砖、废石、废陶瓷、水泥块、煤渣和扫地时带回的泥沙等;二类为可利用垃圾,即瓜皮果壳、残枝败叶、禾秆杂草以及菜叶(根)、剩菜剩饭、人畜粪便、废弃畜禽内脏、动物尸体等;三类为可回收利用垃圾,即塑胶类、玻璃类、金属类、纸质类等;四类为有毒害垃圾,即废旧电子产品、废电池、废农药瓶、废油漆瓶、废日光灯管、废旧化学品容器和过期药品等。
根据垃圾不同分类,引导农户选择和配置“一处、两池、三筐和一箱”,采取“一处铺、两池装、三筐卖和一箱集中处理”的方法,对分类垃圾进行收集和处理。“一处铺”即各农户选择“一处”将一类垃圾用作平地、铺路等。“两池装”即以田边建沤肥池,将二类固态垃圾沤肥还田作肥料,建“沼气池”收纳二类液态垃圾、人畜粪便作原料。“三筐卖”即各户设置塑胶类、玻璃类、金属类三筐对三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达到一定数量后,由废品收购公司回收处理。“一箱集中处理”即对四类有毒害垃圾进行装箱,集中运到村垃圾中转站封存,由镇转运至县或者统一填埋处理。
在设施建设方面,我县采取“财政补一点、乡镇筹一点、农民出一点”的办法,不断完善垃圾收运设施。今年来,全县已投入资金2000万元,建成垃圾集中焚烧炉2个,小型焚烧炉10个,在建垃圾集中填埋处理厂3个,日处理能力达250吨。全县195个村分户自配垃圾筐10万个、统配公用垃圾桶1.06万个,农村分户自建沤肥池0.6万个、建沼气池4250户4.5万立方米,新建改造垃圾收集中转站56个,配备垃圾清运车辆5台。启动实现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生活垃圾“日清日毕”无害化处理。
山区特色农村垃圾治理模式,在全县推开后,每家每户的垃圾不再全部运到县(镇)集中焚烧了,而是“垃圾分类收集,减量化转运,资源化利用,就近焚烧(填埋)处理”。
[责编:蒋国庆]
来源:
作者:佚名
编辑:李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