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强基层党建 促乡村振兴
2018-09-19 08:31:34 字号:
 
        永州日报9月19日讯(通讯员  徐铁桥)近年来,塘底乡紧紧围绕“加快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工作理念,充分利用“党建+”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基层党建和农村经济发展互动双赢。
 
党建+头雁,推动乡村振兴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支书。”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该乡党委按照“能力出众、敢于担当、品质优秀、群众认可”原则,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全乡村党支部书记高中及以上学历5人、占83%,40岁左右村支书占一半以上。塘底乡在外务工密集的广东阳江组建流动党支部,每年定期举办各类党组织活动。针对软弱涣散党组织支部战斗力不强的问题,选拔打工能人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建立后续培养机制,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目前,6个村支部书记中有2人为在外创业企业家,占比33%,其中黄泥山村支部书记邓忠平上任后,通过改革发展思路,增强班子凝聚力与战斗力,摘掉了黄泥山村“软弱涣散村”帽子。
 
  加大后备力量培养力度。在全乡范围内加大发展优秀青年农民党员的力度,吸引一批致富能手、在外创业人士、退伍军人返乡投身“三农”工作,锻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在全乡52名村支两委干部中,3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3名、占比为5%,40岁以下干部14人、占比为27%,干部结构得到优化,青年力量显著增长,干部后备力量得到巩固加强。
 
党建+扶贫,推动乡村振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该乡党委坚持党建引领精准扶贫,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帮扶措施务实。按照因人、因地、因贫等不同类型施策,做到每一名党员结对1至3名贫困户,制定切实帮扶措施。坚决不走过场,坚持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不落一村一户一人。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将贫困户可以享受的产业扶持、生态补偿、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等政策进村入户广泛宣传,帮助贫困户获得各类政策和资金支持。2017年,塘底乡320户1220人贫困户全部如期脱贫。扶贫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工作得到市、县好评,全市易地搬迁现场会在该乡召开。
 
党建+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塘底乡坚持“聚精会神抓党建,凝神聚力谋发展”原则,切实把塘底乡群众力量凝聚到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上来。
 
  坚持龙头带动。在引导发展上,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产业发展模式,扶弱培优,鼓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抱团发展。目前,乡内观音山农场成功获得市农业产业园称号,通过土鸡、牛羊、梅花鹿特色养殖,带动周边群众就业20人,帮助贫困户盘吉贵、方汉仁脱贫致富。
 
  坚持支部带领。鼓励“一村一品”,每一个支部针对本村实际,打造1至2个特色品牌。目前,黄泥山村梅花鹿养殖、珍珠村金秋梨种植等产业已初具规模。其他村在支部引导下,也陆续发展起各村优势产业,村集体经济规模不断发展和壮大。
 
  坚持党员带头。“品牌响不响,关键看特色。”突出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帮带作用,做到在政策上倾斜,在精力上倾向,在帮扶上倾情,确保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以及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黄泥山村党员盘心为种植油茶300余亩;珍珠村党员易良政种植金秋梨400余亩,极大提振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坚持因地制宜。珍珠村党总支书记袁解华动员村支两委利用山林优势,成立刘家寨山林土鸡养殖合作社,养殖土鸡10000余羽,带动38名贫困户脱贫致富。黄泥山村原村秘书盘继华利用潇水资源,成立生态垂钓合作社,带动全村垂钓事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如今,全乡每一个村都结合实际找到各自的优势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联社)共27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目前,全乡已形成光伏发电、土鸡养殖,生姜种植、药材种植、油茶种植五大主导产业。2017年,全乡人均年收入增加300元以上,村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
 
[编辑:杨文婧]

来源:

编辑:李庆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