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洞】丁丑(公元1637年)三月十五日,明·徐霞客《楚游日紀》曰:“十五日五更聞雨聲泠泠,逹旦雷雨大作。不爲阻,亟炊飯。五裡至巖北,力疾登涯,舆舟人期約定會於雙牌。雙牌者,永州南五十裡之舖也。永州南二十五裡爲澹巖也……巖東穿腋竆而上,有門上透叢石之間,東矙宫舍後囬谷,頓若僊凢分界。巖西南又辟一門,逾門而出其右,石壁竆然,有僧寮倚之,西眺山下平疇,另成一境,桑麻其中。有進賢江發源自西南龍洞(洞去永城西南七十裡。江)東來直偪山麓,而北入於瀟。進賢江側又有水洞,去此二裡,秉炬可深入,昔人謂此洞水陸済勝,然不在一處也。按澹巖之名,昔爲澹姓者所居。而舊經又雲,有正實者,秦時人,遯世於此,始皇三召不赴,復尸解焉,則又何以不名周也。從僧寮循巖 南東行,過前所望洞門髙张處,其門雖竣,而中夹二不廣,其内亦不能通後巖也……”
康熙·《永州府誌》載:“龍洞在城西南六十裡,唐唐世旻所居地。常有一水自洞流出,止於右岸。人視之中流,詰朝復如在是數四取其水,像神麺。禩之嵗旱祈禱輙應。”清·《讀史方舆紀要》(卷八十一)載:“……賢水在府南二十裡,源出龍洞,過澹山巖,亦流入於湘水……”民國·《零陵縣誌》雲:“龍洞,王元弼記:洞去城十裡,唐唐世旻所居地也,最廣闊。昔有一水從洞中流出於右岸,上人見之浮於水易,日視之復在洞口如是者,數次水如神形士。人禩之至旱年迎水禱雨輙應,龍洞之名藎因之因繫以詩:‘洞虚亦何靈,廼在山之麯;水龍似有神,風雨藏深谷。’”民國·《零陵縣誌》又雲:“……進水賢水,進水源出砦石匀山,北流二裡至大僊觀,又二裡至横嶺,有十裡至澗頭巖。
賢水會之進賢鄕之得名以此。賢水源出龍洞,西流十裡至澗頭巖會進水,或謂其源逺發鳴水嶺繞龍洞而出,亦有然者存以竢攷。惟宗府誌謂:‘兩水合處有巨巖横數韆尺,髙十餘丈,飛瀑至頂而下,今詧其處倂無巨巖。則傳聞之誤也。’兩水合東流十五裡至大廟頭,又十五裡至江口入瀟江口,卽糞箕窝,澹巖所在也。”(周旭源)
【何家洞】何家洞自古就有“六洞四十八江”(何家洞、蒋家洞、刘家洞、曹家洞、大宅洞、倪家洞,粗石江、小对江、洞木江、大竹江、竹银江、茶林江、野猪江、黄木江、大坪江、一井江、二井江、猴河江、板栗江、茨头江、低头江、枣木江、萝卜江、石榴江……)之称,“三古”(古桥:民国6年,蔡里口村乡人蒋访谋、蒋朝宗捐资合建的“风雨桥”,雕龙画凤,宏伟壮观;古庙:四神庙—神头庙、脚皇庙、神背庙、廻龙庙,三仙庵—观音庵、净土庵、朝阳庵,古色古香,气势磅礴;古墓:清·喀什噶尔兵备道周崇傅茔, 1983年3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闻名遐迩,独领风骚。何家洞域名由来久矣,愈发厚重,千年以下,实可传神。传说与八仙之一的何仙姑有一段不解之缘。
据《永州府志》载:“天宝九年,都虚观会乡人斋,有五色云起于麻姑仙坛,众皆见之,有仙子缥缈而出。道士蔡天一,识其为何仙观。大历中,又观于小石楼峰,剌史上其事为朝。”何仙姑原名何琼,唐高宗开耀元年出生在零陵郡何仙观小江河岩门口一户普通的庄户人家。当地人说,仙姑出世那天,一团鲜艳祥瑞的紫气笼罩在何家茅屋的上方,一群仙鹤在紫气中上下飞舞。不一会儿,一只硕壮的梅花鹿驮着一个扎小辫、身系红肚兜女童飞奔闯入何家。此时,何母顺利地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婴。何琼长至十四五岁时,常梦神人教其食云母粉,身轻不死。景龙中白日飞升。世谓之何仙姑,俗传为“八仙”之一。《仙佛奇踪》曰:“何仙姑系何泰之女。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十六岁时梦见仙人教她:‘吃云母粉,可以轻身而且长生不死。’于是,她照仙人说教去办,吃云母粉,发誓不嫁;经常来往山谷之中,健行如飞。”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狄青早年在争南依时路过永州,听说何仙姑能预知吉凶,便特地去询问战争的结果,仙姑曰:‘公不必见贼,贼败且走。’始狄青勿信,后宋军先锋与南依智高之兵交战,不机回会,智高战败溃逃至大理国。”
何家洞系进贤乡之源。古时,进贤乡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据《史记》载:“舜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零陵城位于潇湘二水汇合之处,北望南岳衡山,南依巍巍五岭,系楚粤之门户。其郡西有一座云母山,山上盛产五色云母石,它是古代服食求仙的上药。在虎形山下有一座庵观叫“何仙观”。楼观虽早已倾圯,但残缺的石碑、石鼓凳犹在。虎形山上有一个容千余人的“清水岩”,与数个小洞相通,深十余米;一洞有水,清凉彻骨。当年,何仙姑就在“红玉洞”修炼。红玉洞,至今虽然岩石碎裂,岩口几被堵塞,遗迹仍依稀可辨。云母山,有一条清澈蜿蜒的小溪由山上奔流而下,称之云母溪。
喝云母水长大的仙姑,出落得美丽灵秀,她自幼就喜欢独自一人在云母溪边嬉欢漫游。十四岁那年,她在溪边遇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据说是八仙中的吕洞宾)。老翁向她询问当地情况,她如数家珍,伶俐地一一作答。老翁非常高兴,便从背囊里取出一个水灵灵的新鲜蟠桃送给仙姑。她接过仙桃,谢了谢老翁,然后三下五除二地把蟠桃吃下了肚,老翁呆呆地看着她吃完,满脸笑容地点点头,轻身就不见了。回家后,仙姑一连几天都不感到饥饿,也不想吃东西,反而精神却比以往更旺盛。一月之后,仙姑又在溪边遇到了那位老翁,他兴高采烈地把仙姑带到了云母山上,教她如何采集云母以及怎样服食云母粉。仙姑按老翁的指教,每天到云母山上采食云母,渐渐感觉到自己身轻如燕,缥缈山顶,行走如飞。每天早上出去,晚归带回一些山果给她的母亲吃。此外,她还能辨识和采摘山中的各种仙草灵药,为附近的百姓治疗各种疾病,且能预测人事和未来。因此,周围的人都称她为“何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他们均系凡人出身,苦修积善才修炼成的仙)之中唯一的一位女性,真可谓“万绿丛中一点红”,格外地引人注目。她成仙后,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竟传到了京城唐高宗之皇后武则天耳中。那时,武则天权倾朝野,把持朝廷实柄。武自幼受母佛教影响,极力推崇佛教,以此压抑李唐王朝所尊奉的道教之势,
她宣扬用心感悟,物我两忘的空泛虚无的佛教哲理。她听说,古零陵郡进贤乡出了一个仙女,不食人间烟火,能白昼飞升、腾云驾雾、长生不老,自由往来于山岳之巅,感到十分兴趣,特派人前来探视,并赐予仙女一袭朝霞服。且令遣使召见仙姑去宫中,仙姑在入京途中忽然失踪。之后她身披朝霞服,全身霞光万道,煜煜夺目,她似神仙下凡,乡亲们见状大惊,不由身地齐齐跪倒在其前,顶礼膜拜。
何仙姑后隐居山野乡村,忙着给乡民采药治疾。一天,她沿贤水溯江而上,到湘桂边陲交界处的神奇“仙山”——九狮岭采集檀香、麝香、灵芝、野山参等名贵的仙草仙药和伐沉香木。她越水白洞,翻黑神岭,淌二井江,过徐家坳,穿牛轭塘,天黑时,来到三洞交接处的睡牛坪下一户普通农家借宿。仙姑谦恭地问家主:“大伯,这叫什么地方?”老翁摸了一下长长的白胡须,笑答曰:“这叫睡牛坪。”仙姑答:“这个地名不好听,太土了,不吉利。”仙姑又问:“您老人家贵姓?”老翁笑着曰:“愚人姓何,人可何。”仙姑笑嘻嘻地回曰:“您家门前有一个大洞,不如就叫何家洞吧。”老翁美滋滋地谢曰:“多么好听的名字,很好!很好!”自此,为纪念何仙姑远道寻室至此一游,将其改名为“何家洞”,流传至今。(周旭源)
【蒋家洞】古诗曰:“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碧泥潭中。”“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此为“竹塘”。竹塘不大,丈余见方,水深及腰,清可见底,冬暖夏凉,里人饮用。塘四周青条石护边,左、右、前三方地坪空旷,野草杂生,小花点点。塘前有趵突泉涌水,塘底时而有水泡冲出,时而鳅鳝翻滚。清泉上方高坡陡峭,茂林修竹,婷婷玉立,苍翠欲滴,枝叶扶疏,竹影婆娑,一派生机,四季景色如春。春,“绿垂风折箨,红绽雨肥梅;”夏,“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秋,“万木落叶萧萧下,唯有翠竹攒成叶;”冬,“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竹塘,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空的演义,竹毁塘窄水浅成井,野草荒丘。蒋姓长居于此,宅门前有一平地,故改名为“蒋家洞”。(周旭源)
【粗石江】据康熙二十三年《零陵县志》载:“王元弼名胜记曰:在城南六十里出进贤乡,故以贤水名,水出众山之中,极清洌,旱岁不涸,与永水相合,复入潇水,水出山间,疑山有巨泉,此亦未见于书,难评也。因此以诗:‘泛此沧浪,流之汤汤;合以潇水,千古维疆。’”贤水,源出九狮岭北麓,会其有极,合于四十八江之涓。东转北流经境域,于黑神岭出境,至零陵区人民桥汇注潇水。其江县境河长27.8公里。贤水源右侧支流自陈家至猪槽漕一段,两岸巍巍青山,河中石粗如山,乱石横亘,河床徒陡,迅流箭激,溅雪滚雷,簰行急流之中多有沉溺破碎。其地两岸夹峙,陆路有诗为证:“右岸荒崖路,横斜乱木撑;天边昏日色,足下走涛声。径侧树倚立,峰悬石倒生;鹰飞不栖身,凄绝客心惊。”此段江河石磴悬绝,江石如山粗也。故名“粗石江”。(周旭源)
【朝阳庵】清·乾隆年间,妇孺皆知的朝阳庵高耸在因朝、夕阳光照耀山如紫金灿烂的紫金山腰上。故此而得名。朝阳庵,坐东朝西,地势险要,西北侧峭似悬崖,古木蓊翳,藤萝垂帘,藜蔓攀缠,荆钩倒挂,苔如虬鬚,荫森岺寂。庵舍简洁、古朴、幽静。庵尼们度着“山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与世无争的日子。她们独领风骚,德冠生民。倡孝悌为百行之道,敦促来者孝悌以重人伦,笃香客以昭雍睦,凡为人子弟者,当尽孝悌之道,不可泯灭天性,励其在阳间积阴德、立阴功、还阴魂,孝悌于家邦,积善于天下;劝人要终生从善,远离邪恶,诚实守信。其精通佛道,德心从良,善行天下,深受世人尊崇。因其村名原与尚仁里大坪江村雷同,1984年,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关于政社分开,建立乡人民政府的通知》,遂改名为“朝阳庵”。(周旭源)
【奉 家】村民取奉姓及奉献、天下为家、天子之家等美意合为“奉家”。(周旭源)
【大竹江】村前溪边多大棵楠竹而得名。“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仍虚心”松、竹、梅号称岁寒之友。当地村民先人因仰慕竹之品行,且村前又多楠竹。遂命名为:“大竹江”。(周旭源)
【滑石板】因村边有一块较大而很平的滑石而得其名。(周旭源)
【大 宅】《永州地名志》载:“大宅,因此村宅院较大而得其名。”康熙二十三年《零陵县志》载:“在城西南五十里,田山玉记曰:‘山麓横亘百里余,一峰特立,群岗俯伏,树木蓊郁,中围一石。相传,汉有将军,为神于比。远望若簪花然,故以名。’《三国志》五十二回载,208年刘备自得荆州、南郡、襄阳后大喜,挥师扩疆。自率良将孔明、张飞、赵云、马良等,领精兵一万五千人马,攻打零陵。大守刘度闻讯散胆,命子刘贤、上将邢道荣统兵护城,力挡大敌。双方几经交战,贤、邢两将败阵,刘度父子双降。次子刘拘刚猛,武艺高强,被誉为“戴花将军”。固守城南,与张飞厮杀120合回,伤后退至双牌寨子岭扎营休整,自料难赢,命官兵各散返籍,自假扮布衣翻山越岭至戴花山隐居数载。后其妻携卒寻夫至此,说夫同返零陵接替其父。将军离后,里人遂修大宅以示怀念。故“大宅”为村名。(周旭源)
【二井江】又名“二金江”,因村前有一小溪名二井江而得名。清·乾隆年间,古色古香的观音庵矗立在何家洞北陲的黑神岭南麓。它坐东朝西,白墙灰瓦,朱漆大门,庄严肃穆。院内草木葱茏,绿树成荫,幽深幽静。庵外众山叠迭,翠绿无垠,古木参天,藤条倒悬,林深竹碧,尾扫庵墀。一日,住持“了愿”带一幼尼到净土庵讲经习静。她们翻山越岭,来到村落甘泉前,手捧凉水止渴。只见村前那口甘泉井,泉水从青石缝中溢出,冬暖夏凉,凛齿芳颊,清净无比,久旱不枯,盆雨不溢,永不浑浊,日供千人。有诗曰:“梧桐百秋影,苔藓千年痕。行人欲饮之,双手合为樽。”此井水质甘甜,人气极旺,井后系黄金岭,前是大洞粮田,洞边是小河叫金江,其上游名金江湾,南有蔡里口河古为“一金江”。女尼们曰此为:“二金江”。因“金”(jīn)与“井”(jǐng)谐音,后人将“金”写别成“井”,沿用至今。(周旭源)
【蔡花坪】因此地多产油菜,当地称油菜为“菜花”而得其名。相传,天宝年间,都虚观道士蔡天一,俗称“半仙之道”。天上之事知其半,地下之事全知。他善做法事,爱好春游,能预知吉凶,常与仙者为伴,道法灵验,名气俱增。一日,蔡天一带徒去“百人寨”寻觅仙踪。后春游至青龙山访道,途经檀屋坪时被眼前的美景迷住了。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金黄一片,流光溢彩,交织成一幅美丽的春日画卷。师徒见景生情,诗兴大发,师吟道:“桃花落尽菜花黄,招引蜂蝶伴舞忙。醉是夕阳西下景,山野处处泛金光。”徒弟不甘示弱,吟道:“凌寒冒雪几经霜,一沐春风万顷黄。映带斜阳金满眼,英残骨碎籽犹香。”后师徒同吟:“篱落疏疏小径深,寨前绿枝未成荫。村童急去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吟完后齐赞:“好地方啊!”因“菜”(cài)与“蔡”( cài)谐音;以记“半仙”故名为“蔡花坪”。 (周旭源)
【芙蓉岭】芙蓉岭高万仞,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芙蓉岭坐落在双牌西陲何家洞蒋家洞村西边,海拔1200米。它以叠嶂、苍翠、云海、雄峻、冬雪“五绝”著称于世。它横跨两省(湖南、广西)三县(双牌、零陵、全州)六乡镇(何家洞、何仙观、水口山、东山、桥头、永江),东西、南北方圆百余里。东面是海拔1020米的因朝、夕阳光照耀山如紫金灿烂的紫金山,北面是海拔1114米高的千峰苍翠的内古岭和春木山,南面是位于湘桂交界处海拔1284米高耸入云的九狮岭,西面是双牌与零陵的分水界——牛背岭(海拔934米)。芙蓉岭海拔800米以下的群山深壑森林繁茂,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系杜鹃、蕨类、灌丛和原始次生的毛栗树和栗树。山麓下一条金亮的小河——粗石江,发源于湘桂边陲的九狮岭山麓,终年溪水不断,自南沿东向北流去。芙蓉岭,雄峻瑰奇,奇中见雄,奇中藏幽,奇中怀秀,奇中有险。芙蓉岭是一首脍炙人口、韵味无穷的诗,芙蓉岭是一本读不完、看不懂的书,芙蓉岭是一支久唱不衰、人人爱唱的歌,芙蓉岭是一幅百看不厌、风景优美的画……
“皎若芙蓉出水,艳似菡萏展瓣。”古志载:“芝城西南百余里,有一崇岭遍绽芙蓉,香闻数里,艳惊南国。故名芙蓉岭。山民莳养,岁贡千株……”。《离骚》中亦有记载:“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王逸注:“芙蓉,莲花也。”诗人以莲花之美比喻女子的美貌。《全唐诗》载唐末诗人谭用之《秋遇湘江夜雨》诗,“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从此,湖南便有了“芙蓉国”之雅称。
芙蓉花历史悠久,它原产于黄河流域及华东、华南各地。自唐代始,湖南湘江一带才有种植木芙蓉的历史;芙蓉,“繁花似锦,光辉灿烂。”芙蓉花历来被众多文人墨客写诗作词所赞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溪边野芙蓉,花水相媚好”、“袅袅芙蓉风,池光弄花影”、“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胭脂色本浓;正似美人初醉着,强抬青镜欲妆慵”、“芙蓉脂肉绿云鬓,罨画楼台青黛山”、“芙蓉宜植池岸,临水为佳。若他处植之,绝无丰致”、“芙蓉襟闭,宜寒江,宜秋沼,宜微霖,宜芦花映白,宜枫叶摇丹”、“芙蓉妆抹小园秋,艳色能令妓女羞;藉问宫中谁得似,丽华一见应低头”、“芙蓉初放醉人枝,抱弄园林薄暮时;传语名花过西子,欲相狎亵不相宜”、“毕竟秋光九月中,芙蓉花放满枝红;十分艳色凝朝雾,一段清香逐晚风”。芙蓉临水,波光花影,相映成趣,若芦枫为伴,则更相得益彰。随着朝代的更迭,时光的流逝,巍巍芙蓉岭已不见芙蓉清影,惟有山名留世。自此,周边的人们把美好的祈祷和安康的祝愿许进了儿女们的名字之中,什么“张芙蓉”、“李芙蓉”、“何芙蓉”、“孙芙蓉”、“魏芙蓉”、“谭荷花”、“唐荷花”等等,将芙蓉岭喻为灵山福地,视为风水宝地,传为神奇圣地。
芙蓉岭之所以神奇,就是因为她灵性感人、以秀取胜。一年四季花千树,山上山下景不同。初春,繁花似锦,五彩缤纷,漫山杜鹃,争奇斗艳,云山雾海,疑是仙境。盛夏,涌泉溪清,峭壁飞瀑,层峦叠翠,绿荫遍地,奇花异草,芳香诱人,莺啼蛙噪,牧笛声声,炊烟燎绕。金秋,丹枫如火,野果飘香,层林尽染,疑紫飞红,绚丽璀璨。严冬,北国风光,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翠竹折腰,雾凇冰挂,晶莹剔透。芙蓉岭独特稀奇的峰壑,漫山密布的竹杉,千姿百态的梯田,古朴典雅的农舍,勤劳朴实的山民,崎岖蜿蜒的山径,古老美丽的传说,名人富杰的眷恋,变幻莫测的云海,朝气蓬勃的日出,构成了芙蓉岭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如诗的美丽画卷,赋予了芙蓉岭的艺术色彩,塑造了芙蓉岭永恒的灵性、迷人的风采和神奇的魅力……(周旭源)
【天子坳】天子坳位于芙蓉岭山腹的左侧处。它坐西朝东,面朝紫金山,一览无余;左右两侧是深壑,后靠芙蓉岭巅峰;被人们喻为风水宝地。这里住着八九户人家,历史可溯敻古。秦时,山寨里的山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猎捕山伐为业”,“采楠梓以货,换粟帛为生”。修驰道,畅交通,开疆辟石,凿山造田,繁衍生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的专制统治权术更加娴熟,自以为其威德自古帝王不能相及,为了长久永当皇帝,梦想服用仙药,以求长生不死。便聚九州方士儒生以炼丹修仙,又派徐福发八百童男童女入海求仙,派多人到处去寻不死之药,虽耗资巨万,然多无结果。秦皇贪婪权势,为人刚戾自用,专制残暴,涂炭百姓。为固其专制统治,他筑长城、修宫殿、寻风水宝地、造陵墓,残戮无辜,横征暴敛,杀人如麻。
相传,一日一个孕妇在这美丽的小山村后田背上放牧,她仰躺在绿茵茵的草坪上憩息。忽然,一朵蘑菇形巨大彩云笼罩其草坪上空,五光十色;随之一道红光从彩云的缝隙中喷薄而出,照在孕妇肚上呈现出“天子”二字,金光闪闪,久久没有消失。这时,孕妇全身颤抖,顿感腹内躁动,孕期五月有余的婴儿已成熟了许多,他在母腹内拳打脚踢,“翻江倒海”,搅得孕妇在草坪上打滚;他似乎闹腾着要早期降临人世,闯江湖,打天下,出人投地。孕妇被难得浑身是汗,四肢无力,瘫软在草地上,对天长叹:孽缘!孽缘!!她休息了片刻,待稍平静下来后,她踉踉跄跄地回到了家里。并将这奇事的经过详细地告诉了丈夫。初为人父的丈夫得知此事后,他即高兴又焦虑。心想,若娇妻十月怀胎分娩后产下一个有用之子,必将延续香火,荣宗耀祖;假若产下一个奇人怪才——真命天子,据此世道,便引来杀身之祸,满门抄斩,诛连九族,殃及全寨,血流成河。夫妻俩成天冥思苦想,愁眉不展,寝食难安。他俩不敢往坏处想,虔诚祈祷只希望是一种虚拟缥渺的幻觉,切不可成为现实。在日常生活中,夫妻俩已六神无主了,做事说话含糊不清了。但十分谨慎,总是小心翼翼地观察分析,细心留情着身边发生的每一件大小事情。丈夫总想证实一下爱妻说的这件奇怪之事是否属实。时至辛时,太阳西沉余辉照在房顶上,孕妇将夫君叫至其前,夫妻俩亲临其境发现五月有余的婴儿在母腹内练功,“大闹天宫”,偶尔发出“叮咚、叮咚”的响声。夫妻俩总觉得这件事怪怪的、蹊跷、神奇。丈夫分别将此事的全过程悄悄地告知了亲朋戚友和邻居。后来,大家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远,越传越真,越传越神秘。消息传至郡守,郡守催马入朝禀明秦皇,秦皇闻讯龙颜不悦,大怒。手泐帝敕,勒令身边一钦差大臣率众卒与郡守、县尉一同明察暗访,授其先斩后奏之权。当官兵跋山涉水远道至寨时,已有七月身孕的孕妇顿时吓得面如土色,突感身体不适,肚子剧烈疼痛。霎时,全寨乌天黑地,鸦噪蝉鸣,鸡飞狗跳,大雨滂沱,雷鸣电闪,一道雪白的闪光划过天空,紧接着一束红光缠绕在屋顶,飞进正堂,绕梁三匝。“哇”的一声啼哭,一个红脸巨耳蓝眉乌发的大男孩呱呱坠地。只见他从血衣中挣扎出来,两目炯炯有神,两耳垂肩,昂首怒目匍匐爬行,边爬边叫:“我就是‘天子’!我要坐江山!”官兵们见状惊呆了。“天子”拼命地爬过屋场后,他像手上有乾坤圈脚下有风火轮的娜吒一样,飞快地爬过了寨前的两丘田。眼看就要进入三丘田了,钦差大臣见势不妙,下令官兵将其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当场将“天字”处决了。据说,只要“天子”奋力爬过三丘田,进入田坡下的密林中,那万木萧萧的落叶就是他的兵卒,千峰翠竹的竹叶就是他的兵器。他即刻拥有神兵百万,良驹千骑,另立乾坤。“天子”被斩后,其阴魂不散。全寨黑了三天三夜,鸡鸣狗叫半月有余,搅得周天寒彻。钦差见势顿生疑虑,倍感此事深藏玄机,暗有蹊跷。则令官兵诛连九族,满门操斩。“天子”一家顿时血流成河,除小叔子外出做桶工逃此劫难外,其他亲属无一幸存,都惨死在官兵的乱刀下。小叔子逃离追杀后,在外埋名改姓为冯,娶妻生子,成家立业,繁衍生息。他吃苦耐劳,终生勤奋,他带领子孙后代开荒造田,凿石筑屋,打桶谋生。子生孙,孙生子,子子孙孙重操祖业。为纪念贤侄“天子”,他将居住之地取名为“三丘田”(在今零陵区内)。时隔一月,钦差怕奇事再出,他替秦皇将此寨封为“百人荘”,并率官兵数百人在山寨的总龙脉处的山坳上,挖了一个三丈六尺深的大坑,钉了一颗三丈六尺长的大铜钉,杀了三十六条狗,用狗血淋土坑、浇铜钉猥亵龙脉。三日后,山寨下的小溪流了三天三夜的血水。老人说,全寨连晴三天或连落(雨)三天,仿佛能听见小儿啼哭和黄犬乱吠的声音。那里至今还留有深坑的痕迹,后人把灵气、神奇的寨子称之为“天子坳”。说也奇怪,“天子坳”自秦皇封为“百人荘”后,从未出过天子,也从没超过一百人。(周旭源)
【戴花山】戴花山位于何家洞东北角的大宅村与泷泊镇、五里牌镇、零陵区何仙观的板票江村交界,为永江、栗江与贤水的分水岭,北东何迤丽,方圆近百里,主峰海拔997米。清·康熙二十三年《零陵县志》载,在城西南五十里,田山玉证曰:山麓模亘百里余,一峰特立,群岗府伏,树木蓊郁,中围一石。相传,古有将军,为神于此。远望若者簪花然,故以名。里人岁时荐之。下有溪水,名茨头江,一汇于贤水,一汇于梅溪。
戴花山,它像一个高大魁梧的将军衬着两只巨臂向东北、西南蜿蜒、曲折无限延伸;它集秀美的大山自然风光和山寨俗风情于一身,植被繁茂,山峦连绵,群峰滴翠,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晴则岗烟遮日,海阔天空,雨则山色空蒙,烟波浩渺,素有“湘南小黄山”之称,山比桂林秀,雾比黄山美,历有“戴花山归来不看岳(南岳)”的说法。它的右侧是零陵区何仙观的板票江村及双牌县五里牌的盘达岭村,左侧是邻村何家洞滑石板及二井江的猴河江;后背系永江片区的马婆漯、奎漯、娘娘坳、泷泊镇的沙子坪村;山顶全系杜鹃花、毛票树、茅草、蕨菜、灌丛这类的荒山;戴花山前是由高到低,又由低到高的翠绿翠绿的群山,群山环抱的中间是一个小盆地—大宅洞,其村民委员会所在地;顶峰的山腰上有数十丘带状的梯田,镶嵌在翠绿之中,田坡上居住着两户蒋姓人家。主峰的斜对面有一大片高岸的梯田、山土和菜园,还有一个偌大的自然村落,杂居着十多户山民,主姓系蒋姓,杂姓较少,是婚迁入寨的女氏。其它群众山中也隐隐约约看得见一些散居的民房。站在寨前远眺,梯田里长满了绿油油的庄稼,绿波翻滚,惹人喜爱;寨子房前屋后鸡鸭成群,牛羊遍岗,六畜兴旺,牧笛清脆,山歌声声,房顶炊烟缭绕,村前孩童嬉闹。山寨的木房屋虽显得有些陈旧,但给人以整齐、洁净之感,人居环境倒显得很有生气。村子前一条弯弯曲曲的水泥公路时隐时现的向北无限延伸,偶尔能看几辆大小汽车穿俊在山间密林深处,不时地鸣着尖叫的汽笛喇叭声,非常刺耳。山麓下数条金亮的小溪,从崇山密林的山谷里流出,汇成两条小河,叫茨头江,常年不涸,依山一条向西北流入贤水,一条东北流入梅溪。漫山遍野的竹杉墨绿墨绿,迎风遥摆;山间鸟鸣声声,坡上野花燃漫,劳作之余、闲暇无事时的少男少女以及孩童(叟翁女区),各自采摘一些艳丽的山花,编织成五颜六色的花环戴在头上,有将大朵大朵的鲜花直接插在发夹上,漂亮极了。生活在戴花山里的人们,悦若置身在人间仙境,世外桃源里。戴花山就像她的名字一样,的确很美,美不胜收,美丽至极。它使人留恋忘返的是那春夏秋冬的山色雾景和那晶莹剔透的高山雾景。每当春天来临,漫山的野花争相斗艳,一阵煦风吹过大山,百花如同少女,着意修饰,羞答答的散发着那诱人的香气。那曲曲折折的溪水漫不经心,欢快地流过山谷。春雾在半山腰上那些翠绿的竹杉中间浮过,仿佛像仙女们纺织的细纱挂在树枝上,却比细纱还要发白,还要透明,蒙蒙一片,把漫山遍野竹杉的轮廓勾成了景色。夏季的戴花山昼长夜短,太阳还没有什么升起来以前,大片大片的森林,一环一环的山峦、一个一个的山包和群山环绕在村庄。全都隐没在浓滞的雾色里。只有山顶森要根据顶端浮现在浓雾的上面。随着太阳的升起,越来越淡的雾色游移着、流动着,消失得无影无踪。沉思着的森林,山谷里带似的小溪全都显现出来;远远近近,全是气人肃穆的、层次分明的浓浓淡淡,深深浅浅的绿色,绿色,还是绿色。秋天,戴花山山上万里无云,可是那天,那山,那树,处处都像漫着层热雾,粘粘渍渍的,不大干净。山里树上的蝉也作怪,越是热,越爱哭闹,噪得山里人又热又烦。秋风一起,云浮山顶,山上即刻罩着层薄雾,但那雾却显得干燥而清爽。戴花山的冬雾,来得较早,一旦山民睁开朦胧双眼时,山上是一片美女迷的灰雾。当人们外干农活时,农雾就传来了山民的脚步声,鸡鸣犬声,汽车的喇叭声,时而短促,时而悠扬……
民间有戴花山下大雪后—“凌如人柱,雪花大于席”的说法。“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刚下雪时,雪花如柳絮随风飘舞,寒风越吹越猛,雪越下越密,雪花也越来越大。顿时,像织成了一张白网,山岭、溪涧、树木、房屋、山寨、马路都笼罩了一层白茫茫的厚雪;路边山坡上那密密麻麻的枝稠叶密的树上,渐渐成了堆,凝结着洁白的雪絮,毛茸茸的形同鹿角,交错织成各种各样的图案。雪,隐没了种种物体的外表,阻塞了道路与交通。当天行走在路上,不会儿,就变成了一个活雪人。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杉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大片大片互相衬着的翠竹被压弯了腰。大雪堆积,山增高了,地加厚了,银海一样的大地,玉龙一样的山峦,白珊瑚一样的树投井挂,缟素鳞鳞状的瓦棱你映着我,我衬着你,互相信赖着。一阵凛冽的寒风吹来,树木轻轻地摇晃着,那银条儿和雪球儿不时地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山野里到处都听到树木断裂的声音,屋檐下结上进心长长的冰凌,路面上到处像浇了油似的,万里江山变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周旭源)。
【槐树脚】古词曰:“百花谢,独我芬芳自赏;笑沧桑,又是一年槐花香。”每到槐花飘香时,正值暮春的翠绿,初夏的清凉。据传,村边多古槐,树身数围,枝繁叶茂,荫遮数亩,风姿绰约。树杈多鹳窝,年长日久,星罗棋布,时而人惊鹳飞,遮天蔽日,蔚为壮观。槐树,别名:家槐、中国槐、白槐、国槐、守宫槐,豆科类属被子、双子叶植物,落叶乔木,夏季7-8月开花,花白色、米黄色。常见类型有:金叶槐、金枝槐、五叶槐、龙爪槐、扭枝槐、堇花槐等50余种。它属于深根树种,树型高大,耐修剪,萌发力强,耐移植。寿命达800-1000年,民间有“长寿树”之称。当地民谚曰:“槐树大,大槐树,大槐树下我们住;槐树脚,槐树头,子孙搬走没理由。”有诗曰:“旧院村口大道旁,古槐鹳窝映斜阳。”古人择其长寿之意,署名“槐树脚”。 (周旭源)
【石榴江】又名石流江。因村前河边有石榴树而名。古诗云:“烈日烧成一树彤,万花攒动火玲珑;高杯不与春风近,破腹时看肝胆红”。每年五月,火红的石榴花分外娇艳,故农历五月俗称“榴月”。据说,石榴系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从安石国(今伊朗附近)引入,旧时又称“安石榴”、“海石榴”。西晋夏候湛《石榴赋》:“览华圃之嘉树兮,羡石榴之奇生,滋玄根于壤兮,擢繁干于兰庭。”潘岳《安石榴赋》:“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渊;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饥疗渴,解醒止醉。”南朝江庵《石榴颂》:“绿叶翠今,红花降采,照烈泉石,芬披山海,奇丽不移。”它,“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可谓气象全出。民间视石榴为吉祥物,以为它是多子多福的象征。该村江边古有石榴,村民取其“榴开百子”、“多子多福”之寓意,故名为“石榴江”。(周旭源)
【小坪里】因此地地势较平坦而得名。[传]里,居也。[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风俗通]五家为轨,十轨为里。里者,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又[正韵]路程,今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又地名[左传·宣三年]子臧得罪而出,诱子华而杀之南里。又山名。[史记·封禅书注]高里山,在泰山下。因该地平而微小,且适合五十家共居于此,取其意名为“小坪里”。(周旭源)
【水银江】因境内有水银江而得名。因其村中有一条金亮的小江像水银,村民欲取水者地之血气、水银避邪、群银之首、江之、金亮、贡献之寓意,曰为“水银江”。(周旭源)
【小斗里】因村落山形似小斗而得名。里者,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村后山似小斗形,适合里人居住,村民取其“日中盛明见斗”、“五邻为里”之意,名为“小斗里”。(周旭源)
【永山庙】张耳(?-公元前202年),大梁人,汉时常山王。他被封为常山王后与陈余有刎颈之交,后各为其主,成为死敌。其一生以贤德名扬千古。公元前204年,井陉关口之战,背水一战,拔旗易帜,近乎完胜,以弱胜强。大败赵军后,韩信报请汉王刘邦封其为赵王,镇守赵地。汉高帝5年,张耳去世,谥号“景王”。隋代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改郡为州,永州由永山永水而得名。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在永山口建有永山庙,又名常山祠。清时,村民为祭祀常山赵王张耳,募资临摹永山庙,建造了一座古庙。庙宇重檐翘角,白墙青瓦,雕梁画栋。庙门半圆拱,丹粉装饰,上书“永山庙”三个大字,两侧悬挂一副对联:“万古贤德昭日月,千秋忠厚永山河”。神堂供奉张耳等多尊神像。为人财兴旺、与庙誉永矣、长久、远久,村名命为“永山庙”。(周旭源)
【坪里口】因此村建于一磥口平地而得名。此村里人五十家和睦共居于平地山谷磥口,故称为“坪里口”。(周旭源)
【傅家湾】因傅姓住址而得名。该村中水流弯曲之地适合里人宜其室家,傅姓居此,渴望村民后裔成相,署名为“傅家湾”。(周旭源)
【倪家洞】以倪姓住地而得名。地田垌中有疾流,宜其室家,倪姓里人居其地以天下为家,曰“倪家洞”。因“垌”(dòng)与“洞” (dòng)谐音,后人把“垌”写别成“洞”,沿用至今。(周旭源)
【蔡里口】《永州地名志》载:因周围地势高,全村住在地势低口处而得名。此地雨磥口交汇谷口处疾流两岸绿草如茵,适宜里人安家居也。古时,蔡者草芥也,口者言食也,两者均作山名、地名用之;“磥”(lěi)与“里”( lǐ)声母相同,韵母不同谐音,后人常把“磥口”写别成“里口”,“蔡里口”故此而得名。(周旭源)
【老屋张家】因此地原为张姓老屋场地而得名。张姓源于遥远的传说时代的古老姓氏,序排第三。民间素有“张、王、李、赵遍地刘”之说。[说文]释“张,施弓弦也,以弓长声;”《辞源》曰:“凡施弓弦皆张。”《路史》云:“黄帝子挥封于张为张氏。”《姓氏考略》亦云:“黄帝子挥始造亏 ,受卦扜张,”其后遂为弓氏和张氏。据《张氏谱牒》载:“始祖,张挥,源于‘青阳’(古冀州)。”由于朝代政权更替频繁。征战仇杀不断,先民避难西南奔,奄居其地。汉时,张氏祖先自古冀州数十次大移迁,辐射全国各地。公元前204年,常山王张耳封为赵王,镇守赵国时,其一支后裔南迁于永山庙一带安居。元、明、清三朝各初,永水一支张氏先民,沿萝十江水带西北迁徒。移至青龙山同西北侧山腰时,此寨虽山高坡陡,但山青水秀肥沃,气候宜人,水草丰茂,树绿竹碧,且有一老屋,适宜于居也。故名为“老屋张家”。明末清初,朝廷下诏:“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继而有杨氏、魏氏、邓氏、瑶民盘氏等先民入寨,多族和谐聚居于此。(周旭源)
【刘家洞】因此地刘姓住址而得名。此地洞中有一源出九狮岭北麓的清亮之河自南向北穿洞而过。河洲上芳草萋萋,野花点点;河堤上杨柳依依,绿荫绕岸,田连阡陌,其平如镜;两岸青山巍巍,碧杉翠竹,尾扫白云;小村农舍,参差错落,炊烟袅袅,好一派风景如画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古人择此佳地而居之,选其河水清亮之美意“浏”,冠其村名。据《祁刘族谱》载:“祁刘始祖源于河北唐县。两汉时,中原祁刘为避‘董卓之乱’渐迁,一向东南投奔孙吴,一向西南进入蜀汉。魏晋南北、隋唐时,刘氏两度大举南迁。明清,刘随移民浪潮再度大南迁。”据传,刘氏落根此地后,与他姓和睦相处,荣辱共生,安居乐业。又因河“浏” (liú)与祁“刘” (liú)谐音,后人取“浏”之美意,遂改成“刘”,“刘家洞”故此而名。(周旭源)
【九狮岭】紫金山主峰,海拔1284米,境内何家洞跟广西全州的东山乡接界地,《双牌县志》载“传说从前九狮岭上有座九岭庙,庙里住着个九岭婆婆,九岭婆婆管着九头神狮”,故名。
紫金山主脉位县境西南部,与零陵、道县和广西全州县毗连。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九头神狮因违犯了天规被贬下凡间,玉帝降旨派九岭婆婆前来看管。因此,现在的磨子岭原来是一个万丈深的大天坑,里面关着这九头神狮。后来因为外来的师徒猎户三家的乱伦一发不可收拾,上天让这个大天坑成了磨子岭,后人起了九岭婆婆庙,庙里刻碑载了此事。因年代太久远了,传讲的人没看到遗址,更不知道九岭婆婆庙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廖文彪)
【磨子岭】双牌县城西南面的紫金山中有一座磨子岭,因昔日盛产磨子而得名,如今是湖南、广西的双牌、零陵、全州三地交界地。
这是一座海拔八百余米高的独特山岭,远近大小众山无论岩石还是泥土都是呈圆锥形耸立,唯它被拦腰截去了上半节,岭上宽平周圆如一副磨盘,面积一万五千多亩;周围远近大小众山都是树木茂密、花草遍地满眼碧绿,唯它除了几簇数得清的荆刺蓬窝外,一遍光秃秃的牧牛青草地,如一块偌大绿色地毯,莫说树木竹子,就连茅柴也无一棵,当地人说此山从来就是这样。在这块磨盘平地的西南北三个方位各有一个小山包,每个小山包前有一个三、五亩宽的水凼,三个水凼不见有水流进,也不见有水流出,一年四季大旱不干,大涝不溢,从不见有过枯竭之时,亦不知有多深浅,故被称为“三天池”,上天所赐也。清康熙《零陵县志》曰“城南百五十里,紫金山中有磨子岭,山顶宽平甚广,无有树木,有三天池,有九岭婆婆庙,古传乃上天所赐也”。
磨子是一种把谷类颗粒状粮食作物碾成粉末的原始工具,由打凿的两块外圆形石块构成。自明朝始,人们发现并在此岭生产磨子,又见这山外表形状很像一副磨盘,故名磨子岭。《双牌县志》云:“岭上有一座九岭婆婆庙,庙里住着一个九岭婆婆,九岭婆婆养了九头狮子”。相传岭上老年间有九岭婆婆庙,但没人见过其残骸遗址。(廖文彪)
【吃租田】原名出租田,何家洞的倪家洞一个地方。相传老年间有个姓张的人,请个阴阳先生给他选一块屋场地,阴阳先生见主人待人好,就用心选地,选了半年,选中了这里。张家搬来这里住了几年就发了,人丁兴旺成了财主。为了报答阴阳先生选中好地的恩,张家就把阴阳先生接来家里供养起来,这样过了几年,张财主的婆娘嫌弃起来了,冷言冷语、打点也不周全了,一次因锅里没饭了,就把喂狗的粥舀给他吃,财主的孙子见了,就笑阴阳先生是“狗粥先生”,阴阳先生听了就悄悄问孩子为什么这么叫他?孩子就照实讲了,阴阳先生明白是主家嫌弃他了,心里恼恨要搞坏这块宝地。张家门口是一条经过的小河,一块横跨的大青石象架的一拱石桥,远看像一个大葫芦锁住水口,水从石下流过,太阳出来时隐隐看见三根红丝线从天上吊下来缠住石头,叫“金线吊葫芦”。一天,阴阳先生说老爷你家是富了,但想不想要大富大贵呀?张财主说当然想呀。阴阳先生说河上那座天然石桥挡了水口、塞住了龙脉,只要把它打掉,你张家不但更发财而且还要出贵人!张家不知阴阳先生用意,就立即照办了。这天然石桥毁了没几天,张家就鸡狗不宁起来,接着是人也病的病死的死,又忽然一把大火把张家烧了个精光!没办法,张财主只好卖田卖山过日子,不几年田山地土卖完了,昔日的张大财主顿时成了一个穷光蛋,他的孙子长大后家里已没了一点值钱的东西,只好租种别人的田过日子。张家以前是出租田地给别人种的,现在倒过来租种别人的田地,就把出租田改称吃租田。(廖文彪)
【紫金山】境内西南面,与零陵、道县、广西的全州交界,地方俗称紫荆山,因紫荆树较多之故。清《零陵县志》载“紫金山,因夕阳照耀,山如紫金,故名”。紫金山古称营道山,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的《永州府志》记载“营道山(一名龙山),状似蟠龙。其始名营阳,又曰洪道,唐改曰弘道,宋改今名”。其主峰九狮岭海拔1284米,传说是上天的九岭婆婆圈养了九头神狮之故,原是一个大天坑,后成了磨子岭,岭上曾建有九岭婆婆庙。(廖文彪)
【周崇傅墓】位于何家洞小斗里村大砖头西山之巅。墓向东,地面营建约40平方米。均系青石铺雕,工艺细致,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高约0.8米,以八块条石,砌成八方形,堆直径为3.15米,外 围圆形。墓前两侧为八字形,两边浮雕松、鹤、鹿、凤,其上是竖园雕石狮。墓前青山辅地,分上下两台,墓后有刻字石碑七块,并列形似排楼,碑与碑间形如石柱。周崇傅(1830-1892年)今零陵区何仙观人。光绪元年(1875年)大考,官中书,旋以军咨祭酒,随左宗棠进军天山南北,收复新疆。光绪七年(1881年),又随左宗棠到江苏、沙丘江整钫盐纲。左宗棠辞去两江总督后,他退归故里,被聘为蘋洲书院山长。新疆建省后,清廷任周崇傅为喀什噶尔兵备道要职。到任后,辛察施政,后被奸臣诬告,清廷不辨真伪,诏令自省,罢职受刑,蒙冤自尽。清廷查明真伪后,下诏书扶柩回原藉,厚葬于小斗里,1983年3月此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廖文彪)
【凉伞顶】位于何家洞和永江,海拔1062米,此山形如伞顶而得名。(周凌志)
【轿子岭】此山形状如座,似轿子而得名,海拔831米。(周凌志)
【韭菜凹】因此处多生长韭菜而得名。海拔838米。(周凌志)
【娘娘凹】传说观音娘娘在此经过而得名。海拔976.4米。(周凌志)
【关山坳】以前此山从未开垦而得名。海拔1044米。(周凌志)
【尖山岭】因此山山头很尖而得名。海拔1090米。(周凌志)
【南江坳】因此山坳位于小河以南而得名,海拔856米,位于何家洞蔡里口。(周凌志)
【牛背岭】此山形如牛背而得名。位于何家洞蔡里口。海拔934米。(周凌志)
【柴君岭】位于何家洞蔡里口,海拔1254米,因此山多杂柴,为敬此山为柴君而得名。(周凌志)
【狗婆岭上天】位于何家洞蔡里口,海拔1280米,此山曾叫狗婆岭,此山岭在该范围内最高,而改名狗婆岭上天。(周凌志)
【四方山】山形是四方形而得名,位于何家洞蔡里口,海拔1075米。(周凌志)
【萝葡江】发源于何家洞槐树脚村,流经老屋张家,注入零陵区贤水,长7公里。(周旭源)
【贤水河】发源于九狮岭东麓,东转北流经何家洞黑神岭出境,至尧山区富水桥镇注入潇水,县境境长27.8公里,大竹江、水银江、大坪江、粗石江、一井江、二井江、萝葡江等支流,俗称有48源,全流域为山区,森林覆盖良好。(周旭源)
来源:双牌融媒体中心
作者:政协双牌县委员会学习文史委
编辑:兰莉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