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双牌地名考——永江
2021-01-25 10:54:33 字号:

【永 江】江名亦地名。发源于原永江乡六盘村,胡家磥,流经大坪里、胡家洞、盘家洞、白沙江等村,再经泷泊,注入潇水,主要支流有岚江,长35公里,因下游河口自然地名而名。永江境内有一溪流永江而得名。《方舆胜览》载:“永水在零陵县南九十里,州因山而名。”明隆庆五年(1571年)《永州府志》载:“西南一百分阶段为永山,永水出焉,永之得名以此。”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零陵县志》载:“……水汇于潇,由北而复回,由南而复绕,水之势与山之境,有同一体。古人云,有山有水有乐土,吾于永山得之焉。”永水即为永江,流过的山总称为永山,境内有张聘吾先生竹楼八景:竹楼、竹床、竹林、竹园、竹径、竹溪、竹沟、竹井,这里茂林修竹,风景秀丽,四时佳境。乡域1950年为胡家洞乡,1952年9月析为盘家洞,胡家洞,夏家洞三乡。1956年并入尚仁里乡,1958年属东风人民公社,1962年析出为盘家洞人民公社,1965年1月划为潇水林区管理局,1969年12月为永江乡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永江乡。(周凌)

【盘家洞】位于永江紫金山麓。此地山峦叠障,谷阔平坦,四面青山环抱,茂林修竹,永水迂回。洞中呈小山,形似航船,山川钟灵毓秀,有洞天福地之称,自有人在此居住,就因形则名盘古洞,意为盘古开天生成之洞。千百年来,居此百姓辛勤耕耘,繁衍生息,享受古洞福地恩泽。

盘家洞原有一座燕公祠,建在形似航船的山岌上,其建筑年代久远,无从考究。祠座北朝南,上下两栋,建筑宏伟,祠内刻有燕子王爷,永山王爷,及十八罗汉等各种菩萨,祠大门石刻“巍巍圣德真永溪,浩浩乾坤诚慈门”对联,祠内掛有一只大铁钟,是当地百姓集资铸造,钟上铸有盘古洞三字,以记功德。昔日晨钟回荡山谷,祀拜者络绎不绝,香火鼎盛。1958年掀起大炼钢铁高潮,为完成任务,家家户户砸锅卖铁,祠中铁钟也被砸烂成废铁而卖。文化大革命“破旧立新”,祠中菩萨被损,房屋被拆,祠宇茫然无存,虽祠内铁钟不存,但钟上铸造的盘古洞三字却见证了盘家洞古老悠久的历史,她至今还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据有关史料记载,自民国以前历朝历代,从有永江地名而始,盘家洞就叫盘古洞,《卢氏族普》记载,明嘉清时,卢氏始祖世芳由江西迁至零陵南路永江山,自世至正辈分别居楼霞磥,盘古洞,在族普上,小孩出生,都登记为永江盘古洞,从明嘉靖至民末如此,老人去世墓葬,记叙盘古洞基地,例:墓葬盘古洞刘家岑、盘古洞社山磥、盘古洞泥塘岌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9月析为胡家洞、夏家洞、盘家洞3乡,当时盘家洞乡成立之时,将盘古洞改成盘家洞,并不是以盘姓居住地而名。从远古至今,盘家洞历史上只有刘家岭,卢家新院,李家田、王家湾里等,从没有盘姓在此居住。而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翻身当家作主,要建立新政权,用古、旧之字都不宜当时政治形势,便与胡家洞、夏家洞两乡相提并论,将盘古洞改成盘家洞。1956年撤区并乡,胡家洞、夏家洞、盘家洞3乡撤销并入尚仁里乡,1958年属东风人民公社,盘家洞改为友谊大队,1964年成立盘家洞人民公社,又将友谊大队改为盘家洞大队,1970年盘家洞人民公社改为永江人民公社,盘家洞又随之改为永江,1984年乡镇体制改革后,原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永江大队又改为盘家洞村,这就是盘家洞地名的由来。斗转星移,昔日盘古洞已成为历史,今天盘家洞是当地之名。(卢树荣)

【永 山】县城南郊外的紫金山北面,大致今永江乡一带,即永水曲径之地皆称永山,其山另有名,如:塔山、四方岭、娘娘坳、紫荆山等等,永山是总称,皆因西周永王族人迁居兴旺而得名。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5年)的《零陵县志》载“王元弼名胜记曰:山在城南百余里,永水出于山之下,今永州名本此。山容迢递,万木争荣,有崖有谷有怪石,有峭壁悬崖,有深穴,有蛟室,白沙青泥相间于道,黄柚苍松恒产其地,民居之山,田无水旱之患,是山之得,与民以乐利者为功甚大。水汇于潇,山北而复回,由南而复绕,水之势与山之景有同一体,古人云‘有山有水为乐土’,吾于永山得之焉。因系以诗涉兹,山秀如斯,草木茂民居之,水沄沄永赖之,石凌凌产花枝,土且耕地多姿”;清雍正年《湖南通志》载“永山,在(零陵)县西南一百里,永水出焉,永州因山得名”。(廖文彪)

【永 水】凡永山之流水,皆称永水,亦为永江。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5年)的《零陵县志》记载“永水,在城南百里,源出永山,入潇水。田山玉记云:永水最碧,以山气涵之也,汇于潇而更碧,以众山之气涵之也。刘梦得云:潇湘无土出浊水,故民清慧而文,今郡之得名以此,则山之能毓秀于永,人可知矣。上接九嶷,下联衡岳,其气固相通矣,而为观亦匪细记之,以为采胜者之资云”。永江源于瑶山界北麓、六盘村胡家磥,东北流经至泷泊入潇水,全程35公里。永山的一条条溪流由小而大汇48磥、行76弯,汇聚成一条永江河,因西周永王族人迁居,故名。(廖文彪)

【永山永水】明《永州府志》记载“城南百余里,山水迴抱,秀气所聚,林茂而田肥,其山名永山,水即永水,郡以是得名焉。永州由此山而得名,永山因永州而始著”;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4年)的《湖南通志》载“永山,在(零陵)县西南一百里,永水出焉,州因山得名。永水,源出永山,入潇水”。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杨坚灭陈重新统一了中国,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而改称永州府。

零陵、永州一地二名。零陵,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曰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三十四个古郡邑之一;永州则源于双牌县境内的永山永水。双牌可谓“永州”之根。

永山是紫金山北麓的统称,山岭中沟壑纵横的一条条溪流,汇聚成一条小河名永水,又称永江,即凡永水所曲径之地皆为永山。明《永州府志》曰“城南百余里,山名永山,水即永水,郡以是得名焉。永州由此山而得名,永山因永州而始著”;清《湖南通志》永山在零陵“县西南一百里,永水出焉,州因山得名”。如今在县城南六公里的一国道旁,残存一座颓垣断壁的永山庙,它见证了这片秀山美水的古老历史,但不是直接见证者,因最早见证这片永山永水、永王族人、“永州”来历的庙宇早没了,此庙是在好多年后才重建的。过去那祠庙叫永国王祠,又称张王祠或永王庙。

相传在西周灭商中,江西永新那边出了一个开国大功臣叫张耳,因那地方叫常山,村子叫赵庄,故人称常山赵王。西周建立后,武王姬发大封诸侯,张耳封为“永”。后来到春秋时代“永”被大国吞并,永王族人携老带幼几经迁徙,来到这片古林森森、渺无人烟的世外桃源落居,刀耕火种、打猎捕鱼,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大约到两晋南北朝时,永王族人已经众多,走出去做官的、经商发财的不少,他们为了纪念开国王张耳和先辈们在这里创下的丰功伟业,选在这依山傍水的仙鹅孵蛋之地,建起上下两座砖木结构、青石条垒墙上覆青瓦飞檐翘角的永王祠,楣题“永国王祠”,祠联“灭商朝建功立业,兴永国千秋万代”,堂上供奉“永”的始祖常山赵王张耳神像,竖刻一块建立永国、永的被灭逃亡和创业碑文,他们把这片山岭溪流统称永山永水,把这里视为了过去的“永”。到隋开皇九年文帝杨坚重新统一了中国,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二级,这时出生在这片土地一个叫张宛宗的人,跟随杨坚打江山立下赫赫战功,成为隋文帝的左膀右臂,又当时在州、郡、县中不少永王族人当官掌权,他们以零陵郡西南百余里有“永山,永水,永王祠”为由,力举改郡为府,再加之有永王族后人张傲高中状元被招为驸马作后盾,朝廷遂改零陵郡为永州总管府。

从此,“永州”之名始称于世,并一地二名沿袭下来。

至唐昭宗光化戊午年,生活在这块土地的永王族人,忽然被朝廷一宗灭九族大案牵连而惨遭杀害、流放、逃亡的灭顶之灾,永王祠也因此未能幸免。直到明成化年,有人筹资在原祠址建起了这座规模样式都没改变的庙宇,但庙内没了“永”的始祖神像和碑文,名永山庙,门联是“立勋在何参平勃凯歌奏常山志气与河岳并状,构建历唐宋元明精灵记永水恩光偕日月长昭”。此庙重修于万历七年,扩建于清雍正年间。

永州,因“永”人迁居此山水而得名,此山水因永州而著名,民间有“永山永水出永州”之说。这块山水逥抱、秀气所聚、林茂而田肥的土地,美丽如诗如画,让人如痴如醉入迷,清康熙《零陵县志》云“山容迢递,万木争荣,有崖有谷有怪石,有峭壁,有悬崖,亦有深穴。白沙青泥相间于道,黄柚苍松恒产其地,民居之,田无旱涝之患。山之得,与民以乐利者,为功甚大。水入潇,由北而复回,由南而复绕,水之势与山之景有同一体。古人云有山有水为乐土,吾于永山得之焉。山秀如斯,草木茂民居之,水沄沄永赖之,石凌凌产花枝,土且耕地多姿。永水最碧,以山气涵之,汇于潇而更碧,以众山之气涵之也。潇湘无土出浊水,故民清慧而文,郡之得名,则山之能毓秀于永,人可知矣。上接九疑,下联衡岳,其气固相通,为观亦匪细记之,以为采胜者之资云”。从永山庙溯流十余公里是永江乡政府驻地,山腰一条蜿蜒的水泥公路,沿途河流两岸山梁起伏腾跃,密林里悬崖陡壁,流泉飞瀑,不时有半遮半露的小桥流水、木屋人家、鸡鸣狗叫……其景妙不可言矣,难怪明朝授桂林通判的陈三绩做《游永山永水》诗“濠梁渔乐处,对酒数峰明;奇石翳苔藓,飞泉溅古藤。山空花有色,莺老树无声;野叟茶香罢,闲情步步生”。这真叫:有山有水有蛟龙,青山绿水任尔游,西周永王族人地,永山永水出永州。(廖文彪)

【六 盘】村名,因六姓人杂房居此地而名,后来改为算盘的盘。总面积18.5平方公里。(周凌志)

【胡家洞】据古碑、族谱记载,永江源深六十多华里,有三洞。古曰上、中、下洞。最早(约元末明初)来永江拓荒居住的是从广西迁来的奉、盘二姓瑶民。胡姓迁湘先祖是从江西泰和县于明初始迁衡阳,次迁泷泊铺。于明天顺(1457—1464)年间分支迁来永江中洞。与奉姓瑶民和谐相处。经过多代的艰苦创业,勤奋开拓,人财两旺,成为当时永江六姓(奉、胡、桂、盘、李、卢)人之首的世家大族。于是周边乡邻村民将古中洞改称胡家洞。

若干年后,卢姓世芳公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张姓一权公于清·顺治初年,黄姓登贤公于清康熙年间陆续从外地迁来胡家洞定居。(胡永清)

【夏家洞】村名,以夏姓住址而名,辖区7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0平方公里。(周凌志)

【大坪里】村名,因此前有一块较大的坪地而名,辖区10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1平方公里。(周凌志)

【桃木漯】村名,因村前多桃树而名,辖区4个村民小组,总面积4.8平方公里。(周凌志)

【奎 漯】村名,以“二十八宿”命累名而名。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体叫做宿,“二十八宿”也就是古代的日历而已,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座分为二十八组,叫二十八宿,角木蛟、亢金龙、女士福、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斗木獬、牛金牛、氐土貉、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獝、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东南西北四方各七宿,东主苍龙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庇武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为奎、姜、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墨、张、翼、轸。(周凌志)

【白沙江】村名,因村前江边多白沙而名,辖区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1.2平方公里。(周凌志)

【大 漯】村名,在周边山漯,此村边一条漯最大而名,辖区5个村民小组,总面积7.1平方公里。(周凌志)

【周吉丫山】此山曾为周吉丫家山而得名,海拔939米。(周凌志)

【观音坳】传说观音娘娘曾来过此而得名,海拔1098米,位于何家洞和永江乡。(周凌志)

【瑶山界】曾说以此山为东西界,一边为汉族,一边为瑶族,因而得名瑶山界,海拔1076米。(周凌志)

【永山庙】位于永江白沙江村,207国道右侧200米处,现洛湛铁路线下。始建于明戊化五年(1469年)重修于万历七年(1579年)庙有上下两殿,中开青石券门,砖木结构,1983年3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遭火灾被毁。(周凌志)

来源:双牌融媒体中心

作者:政协双牌县委员会学习文史委

编辑:兰莉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