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双牌姓氏考》——周姓
2021-01-14 11:55:15 字号:

周 姓

周旭源 

【姓氏起源】周氏历史悠久,姓源复杂,源出有六。其一,出自姬姓,始祖文王。《元和姓纂》载,帝喾生后稷,至太王(古公亶父)邑于周,文王以国为氏。古公亶父率领姬姓部落迁至周,建立周国。周武王克商纣,建立周朝。历三十四王,共八百余载。后周灭亡,其王族沦为平民,遂以周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公元前256年秦灭周后,周赧王姬延被废为庶人。因其是周末君王,后裔故为周氏。其二,出自周昌、周任之后。相传,姜嫄履大人之迹而生子,即踩熊迹而生子。据《河图运录法》载,黄帝时的将军周昌至商代太史周任,其后裔散居古时汝南、庐江、浔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等地,均以食采于周地得姓,以地名为氏。其三,周平王少子姬烈,受封于汝南,当地人称之“周家”,后改为周氏。其四,《通志·氏族略》曰,唐玄宗时,“姬”与“基”谐音,长安姬姓,为避唐皇嫌,遂令天下姬姓改为周氏。其五,他姓改周姓。南北朝,《魏书·官氏志》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唐朝上元年间,少数民族三字姓“暨佐时”,改为周氏,复姓“贺鲁”氏,改为周氏。五代后梁,成油子孙改姓周;元末,闽泉州苏姓改姓周。明末清初,长沙藩王吉王子孙改姓周。其六,赐姓。《五代史》云,唐末有人名成汭,山东青州人,昭宗时为荆南留史,后梁时赐姓周氏;又《新唐书》载,唐肃宗上元年间,有暨佐,赐姓周氏。

周姓始源于渭河(今陕西)平原地区。周初,多分封诸侯国,广布黄河中下游及江淮区域。周氏由西向东迁徙,自平王东迁洛阳后,其大举繁衍,成为巨族。汉高祖刘邦封周仁(周朝后裔)为汝坟侯,迁籍汝南(今河南驻马店),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繁衍发展,后有汝南周氏遍天下之说。魏晋南北朝时,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民族大迁徙,周姓从中原大举南迁。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阀混战及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周姓大规模迁至闽、粤、浙,后又迁赣。周姓祖根汝南,后裔繁衍勃发,族群人口众多,人口数量在我国姓氏中位列第九,周人可谓遍布神州山山水水。

【沿革分布】据考证,双牌境域有史以来,周氏后裔从外地迁徙入境者,共有五支。其一系龙洞周氏;其二系涧山周氏;其三系大田周氏;其四系线口周氏;其五系访尧周氏。

龙洞周氏(系双牌县何家洞镇周姓),一支脉明末清初从江西泰和县鹅公大丘迁徙至原零陵县八区进贤乡龙洞(今双牌县何家洞镇)。周氏各支族谱载:“湖南周氏均系江西移民。”古时,中国分九州,湖南自古属荆州。元建行省制,湘属湖广省。古流传“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说。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曾有两次大规模移民。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零陵郡,郡治设在全州咸水乡(今凤凰乡建安司村),隋朝废郡改州,零陵、永州自此一地二名。“江西填湖广”之时,吉安周氏各支族大举迁湘,零陵距吉安较近,部分周氏因避迁徙长途跋涉,遂迁往湖南南部;江西北部九江离湖南北部近,部分周氏迁至湖南北部。据“江西填湖广”姓氏大迁徙地考和龙洞周氏支族长者口述:“龙洞周氏,祖籍汝南(今河南平顶山),宦游江西,落业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公大丘……自明末清初,根祖移至湖南,落业于零陵县进贤乡龙洞(今双牌县何家洞镇)。”历时370余年,其后裔200余人,分布在蒋家洞村竹塘、湾里两村民小组110余人,何家洞村鸭笼坳、西家湾两村民小组20余人,朝阳庵、滑石板两村70余人。

涧山周氏(系零陵区黄田铺镇涧山村)。明永乐年间,曾辅于大明的周德兴(周敦颐第九代孙)率子周发森等人“游古零陵,寻先人茂叔公(敦颐公)所产地,慕名儒蒋琬所长之地,遂创业于名山里(涧山附近村),爰卜宅于涧山”(出自涧山族碑)。而后,周发森在此出列四房,繁衍生息。从德兴公第五代起,各支系均有明确的班辈序列(见附《永州涧山周氏族谱支派行辈表》)。明中期始,各房部分支系始向外迁徙,其中迁往双牌境内系周氏三房、四房族人,今总人丁繁衍至800余众,其分布在五大村落。一系上梧江瑶族乡大竹磥村(涧山周氏三房人)。明中期,涧山周氏三房五世祖礼公后裔一支迁徙至大竹磥。今除3户杨姓外,均系周族人,人口发展至282人。此地系偏僻大山区,世代刀耕火种,历经艰难,但其后裔勤苦劳作,衣食无愁。族人淳朴友善,慷慨大方,曾流传曰:“大竹磥有个周其甲,脚盆赐米扁担挂。”其意曰周其甲同情贫苦,遇乞丐登门乞讨,每次给乞丐一大盆白米,得用扁担挂着挑。二系江村镇清明田村桐禾磥(涧山周氏三房人)。明中后期,涧山周氏十一世志元公从上梧江瑶族乡大竹磥迁徙至此,人口为280余人,生活在此的族人,自古至今奋力拼搏。清时兴盛之期,族中有“六顶六杆”“六顶六杆”,即:6人为官,顶戴花翎;6人有专门的吊马桩(吊马桩系拴马之石柱,系身份的象征,高2~3米,刻有动植物的精致图案)。;多户挣钱置地,粮钱充裕,当时曾流传:“桐禾磥不开仓,饿死江村瓦叶滩。”三系江村镇白果村(涧山周氏三房人)。该支派系上梧江瑶族乡大竹磥周氏后裔迁徙而至,今有70余人,躬耕陇亩,自得其乐。四系何家洞镇大宅村(涧山周氏四房人)。明天启年间,四房华公后裔一支族人从涧山迁徙至大宅,先栖该村之大宅冲(今周家洞里),后别移本村之乐福漕、张家漕、刘家岭、欣伴湾等地。清中期,此地较发达,人口繁衍至100余人,后遭病灾人丁渐减至58人。五系何家洞镇粗石江村(涧山周氏四房人)。明朝景泰年间,涧山周氏荣公第三子彦越公从涧山南迁至零陵区大庙头桥头江新院子,明隆庆年间十世祖启元公又从大庙头迁徙至原蔡里口乡倪家洞村,后不久又迁徙至何家洞镇粗石江村周家定居。清乾隆年间,其后裔在此曾被恶疾(流行病)夺命10条,自此后族人均已外迁。十七世元芳公迁至2里外满竹山定居,元兴公搬至原蔡里口乡倪家洞村七租田安居,之后鸿登公又迁居至陈家。1933年,元芳公派下之二十世在世公携全家从满竹山迁居至倪家洞。粗石江周族各居住地今有人丁118人。古至今时,该支族后裔均过着游牧式的山民生活。其居无定所,时而茅棚,时而简易木房。其经济来源为租山租地造林,经营少许竹杉及制造土纸;主食源自刀耕火种的玉米、红薯及佃种富户农田所得之谷;青壮之劳,常挑竹木、土纸远走半百里外赶圩销售,然而置换短缺之粮及生产生活所需用品。

大田周氏。大田(亦名代田),明清时系山脚底、田中间和磨头湾3个自然村之合称,原属零陵县开善乡(即水口山乡)所辖,今属零陵区石岩头镇和平村与樟树村分辖。明洪武初年,周敦颐第九代孙周秀远(即周尚能的远、道、通、达四子中之长子),从江西吉水县鹅公大丘迁徙至此安家立业。清乾隆初年,其后裔两个支系迁徙到南边山区的何家洞一带谋生,该族今人丁繁衍至230余人,其分布:原蔡里口乡倪家洞村唐家岭61人、新屋周家57人、老屋周家30人、陈家门前16人,何家洞镇粗石江村祖山坳上67人。旧时,其后裔族群开荒种地、租种富户田地为生,族群中唯有康字辈者周全念过几年私塾,其余均未进过学堂。

五里碑镇线口村周氏一支脉系元末明初从江西泰和鹅公大丘迁徙而来。历经十三世至清初时绝大部分先辈迁贵州省失联,今线口村二、三村民小组有周氏族人400余,均系十三世祖希阳太公后裔子孙,其中亦有部分迁至宁远、道县、江永之宗亲现已失联。始迁祖百一部属二十一村(线口周姓字辈与零陵区等合称十七村连谱,系二十一村)始迁祖老大,迁徙来时应属堂兄弟,系老大,至今为“开”字辈二十五世。

【姓氏文化】据涧山周氏谱书记载,其后裔入境世系、字辈附后。

微信截图_20201215100221.png

大田周氏在频繁迁徙途中家族谱牒失传,后为使家谱内昭穆分明,其重新编序字辈:秀、佐、周、文、得、世、廷、思、正、一、登、弘、继、述、昌、应、启、成、康、治。

线口村周氏字辈排行系百千万……到十三世祖希阳公(这是唯一的阳字辈,而且是后面一个字算辈分)、阳登、一、二、三、四、五、六、正、学、宏、开(到“开”字辈二十五世)。后在1942年修谱时重新排序字辈,字辈系忠、厚、韶、彝、训、惠、怀、裕、治、平、名、高、垂、炳、耀、俊、产、慰、振、绳。这支周氏最晚的辈分已至二十九世。

江村周氏

周凌志 

【沿革分布】

1、江村访尧一带周氏

江村周氏族谱中有一篇《周氏族谱世系源流》的短文,对周氏源流做了简要的介绍,江村南迁始祖为归仁公。

归仁公是周朝汝坟侯姬烈的后代。在江村《周氏族谱》的《周氏族谱世系源流》中有这样一段话:“平王少子烈食采汝坟。烈生懋,懋生文,文生升,升生兴,兴生晏,晏生安,安生宏,宏生明,明生隐,隐生寿,寿生容,容生休,休生雄,雄生晖,晖生宽,宽生员,员生成,成生邕(至此周朝灭亡,进入秦朝。姬邕失去侯位,改姓为周邕),邕生秀,秀生仁(这时,秦灭汉兴。汉为笼络民心,又封姬烈之裔孙周仁为汝坟侯。因汝坟地势低湿,于是迁徙到汝南郡治安成县。后来不断繁衍生息,形成了汉唐时期的著姓——汝安周氏)。”

周仁生十子,长子名球,为执金吾(武官名)。球生应,为平陵令(平陵县的县官)。应生即,中孝廉(一种荣誉)。即生道,道生五官,中郎约(道生了五个儿子,都是做官的,老三儿子叫周约)。约生决、曹、椽、燕,燕裔孙表仕梁,义衡二州刺史,袭蓬陵侯(周燕的后裔周表,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当官,担任义州、衡州的刺史,袭了蓬陵侯的爵位。但未说明周表是周燕的第几代子孙)。至才卿仕隋,为德延二州刺史,是为永城侯(从周表传至周才卿,在隋朝当官,担任德州、延州的刺史,封为永城侯)。生归仁,封息国公,为南迁始祖也。

另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汉汝坟侯周仁裔孙周燕,周燕后裔孙周表,任梁为义衡二州刺史,袭爵蓬陵侯。周表子周才卿官至隋德延二州刺史,封永城侯,谥号敬。周才卿子周怀义,为唐太子右宗卫率。周怀义之子周基,字崇业,官至常州长史。周基之子周允元,在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年)累迁至左肃政御史中丞,旋即迁任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

这份资料所载的前部分,与《周氏族谱世系源流》所述完全相同。在提到周才卿子时,却只提了周怀义,而没写周归仁。周才卿应有两个儿子,一是周怀义,一是周归仁。因为周怀义的孙子周允元,后来做了宰相,所以这份《宰相世系表》里记载了“周才卿子周怀义”。而周归仁只当了襄州刺史,加使持节,都督魏博诸军事,征讨有功,赐玉带,封息国公,与宰相没有关联,所以没有提“周才卿子周归仁”。

归仁公生于青州,唐武德年间以进士诏入都中,选授襄阳刺史,加使持节,督魏博诸军事,征讨有功。终于任上,封息国公,赠光禄大夫、钦加太保,后追授扶天定难大功臣。族尊青州始祖,迄今数典不忘。

归仁公血缘基因,一脉相传。生五子贵珠、贵琼、贵瑛、贵瑰、贵璋,皆进士。贵珠生文颖,文颖生安时,安时生如鍉、如锡,亦皆进士。如锡官任两粤钦廉、白、横、贵有六州都督,奉旨袭授征南大元帅马步都统使、左金吾上将军,屡立战功,因言事不合,迁道州司马,与兄如鍉卜居宁远县大阳洞。如锡生子(十八宏):宏初、宏明、宏立、宏本、宏颂、宏道、宏正、宏章、宏休、宏德、宏谦、宏量、宏度、宏顺、宏慎、宏颁、宏亮、宏交。皆进士。如鍉生子(六宏):宏惮、宏懽、宏悯、宏怜、宏恻、宏忆。亦皆进士。周氏俗称“二十四宏”。子孙繁衍,簪缨世胄,开基立业,族兴隆运。

归仁公第七世宏立(利)公派下崇华公后裔(间627年,约二十六世)成材公即为江村始祖。成材公,字作栋,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癸酉四月初三日子时生于广东韶州府,比长,归道州访问同族,见州(道州)北之江村山清水秀,心焉慕之,遂家焉。[访尧周氏以成材公为第一世始祖,有传记。坟可考,事可征,享年七十有二,卒于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九月二十一日午时,葬虎严铺后,风吹罗带形,西山卯向。]

江村周姓,是如锡公三子弘立(利)公后裔。元朝末年,成材公自广西龙渚市(今恭城县)迁居江村,至今已六百余年。明朝嘉靖年间,因子孙众多,由江村分徙江东(即访尧村)。现后裔发展到二十四代5000余人,主要居住地为访尧、金滩、源头磥和江村,少数散居于上流江、五里、清明田、下岭铺。1960年双牌水库蓄水,又搬迁到干磥、黑磥、何家坪、牟江源、尹家岭和沙淀甸等地。

12.9双牌姓氏考-定稿  配图124.png

访尧周氏古建筑群

2、江村桐禾磥、白果村、朝阳庵及五里村木磥周氏

江村境内只有桐禾磥、白果村一家、朝阳庵及五里村木磥周姓与前述江村访尧周氏来源不同。

(1)江村桐禾磥周氏系前所述的涧山周氏(系零陵区黄田铺镇涧山村),涧山周氏十一世志元公从上梧江瑶族乡大竹磥迁徙而至。

(2)白果村(周美兰)一家从祁阳到道县青口,再几经周折,其后裔迁徙而至此地,其他周氏从访尧迁徙而至。

(3)江村朝阳庵(江村镇连塘村)周氏。据2006年壬乙公派下《周氏族谱》记载,朝阳庵周氏为归仁公派下二十五世壬乙公后裔二十九世文虎公至三十二世鸿阳、鸿福公后裔。其先祖居郡进贤乡,因朱明甲申之变,福阳公携眷择处道州北境(今双牌境内)之小竹磥,鸿阳公旋徙朝阳庵为开派之祖,系三十五世登麟、登华公支脉。

(4)江村五里村木磥周氏。(待考)

【姓氏文化】

1、语言

江村周氏中,使用“官话”和“土话”。据传,“官话”是当时象封有庳带过来的。当时南北方语言不通,象致力于两种语言的推进。现在访尧所说的“官话”应是象推行的北方语言,而现在民间的“土话”应是当时的南蛮之语,是当地流传的地方语,保留至今。现今年纪稍大一点的均可用两种语言交流,至今依然盛行。

2、家风家训

(1)访尧一带周氏家风

访尧家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克己忍让:“些小不平事,何必深计较。”在处理事情时,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讲究风格,求同存异,总能严律己、宽待人。

勤劳俭朴:坚持“家贫力耕,晨作晚归”“处世以诚,遇穷必周”。食求果腹,衣唯蔽体,稍有盈余,必珍惜其得来不易之资财,置于有用之地。明知一切幸福都是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之上,由劳苦而得来的快乐才有价值,才是真正的快乐。

重义守节:追求自尊自重之观念,重情重义。1944年,日寇深入访尧,族人率老少远逃深山以避乱,或集结壮丁以袭敌,无有与敌通来往者。妇女之节操在古时尤为昭著。其心益贞静,潜德幽光。即便是空房古井,也誓不波澜。

12.9双牌姓氏考-定稿  配图130.png

访尧新屋门周氏宗祠

乐善好施:周济困难族胞,修路、架桥、建凉亭,免费为困难族胞看病并赠送药品。勤俭持家,周济贫困,慈善为怀,乐其所为。

忠诚爱国:“毁家纾难,安良除暴”。在目击清政日非,强凌压境之时,著论痛陈时弊,强调对国家的忠诚,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上下和乐:“食之饮之,君之宗之”。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讲究礼仪,和睦相处,互助互信,礼让互谅,彼此尊重,传达着一种亲和乐观的态度。

重视教育:家盛之法必诵诗书并声达户外。创办学校,兴学育人,以培后进。

崇礼尚德:周氏讲究尊卑有序、长幼有礼。

尊贤孝亲:善事父母长辈,礼待长老。

(2)访尧一带周氏家训

12.9双牌姓氏考-定稿  配图134.png

2008年归仁公派下《周氏族谱》总谱家训图

(3)朝阳庵周氏家训

爱国守法,遵纪持正。修身养性,实行终身。敬宗睦族,友爱乡亲。孝敬父母,培养子孙。艰苦创业,持家勤俭。行善积德,扶贫济困。扬善惩恶,见义勇为。忠诚笃厚,拾金不昧。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谨慎交友,识别善恶。亲近忠贤,疏远小人。刚直不阿,不亢不卑。立公立德,勤政爱民。除暴安良,广施仕政。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为师授业,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循序渐进。爱生如子,乐为园丁。在外务工,技艺求精。质量第一,造福人民。为农因本,惜土如金。保护环境,资源生存。科学谋划,集约经营。文明经商,童叟无欺。依法纳税,诚实守信。尊师重教,科学创新。适龄青年,踊跃应征。苦练本领,建立功勋。祖先懿德,铭记在心。示先启后,发扬光大。为国争气,为族争光。

(4)朝阳庵周氏族规十条

禁违法乱纪,不守公德。 禁近亲结婚,伤风败俗。 禁弄虚作假,不忠不诚。禁无故离异,夫妻不和。 禁奴颜媚骨,阿谀奉承。 禁赌博嫖娼,贩毒吸毒。禁畏强欺弱,行凶作恶。 禁抢劫偷盗,欺诈拐骗。 禁好逸恶劳,铺张浪费。禁忤逆不孝,辱宗玷祖。

3、辈分

(1)江村周氏辈分

旧谱辈分:归贵文安如弘崇(中间脱落620余年,约二十六世)。成志道得祖端章廷士,汝天荣上元企钟宗贤(第五十世)。

新编辈分:守先仁厚孝友廉贞,永承正业兆启昌明。

续编辈分:邦家任官惟才尚希懋,其德嘉乃绩大振声名。

从始祖归仁公第七世宏立(利)公派下崇华公后裔(间627年,约二十六世)至成材公即为江村始祖,到“贤”字辈为五十世。按2008年宁远县周子文史研究会归仁公派下总谱规定五十一世起启用新辈行,超过五十一世已用原辈行者,可保留原用辈名,可与新辈行对照。新辈行如下: 勤谨颖毅博,精益育桂端。重教雍云际,黎群颂平康。尊长爱幼锦,笃信廉洁强。钦鸿沐熙载,树林培栋梁。

(2)朝阳庵周氏辈行

老辈行:壬(二十五世)癸甲乙文,俊永良铅阳,登兴仕国应,大荣昌景运,宏开名贤肇启。

从五十一世启用新辈行。

4、修谱情况

(1)访尧一带周氏修谱情况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修《周氏族谱》一次;1949年续修《周氏族谱》一次;1998年再续修《周氏族谱》一次;2008年参与宁远县周子文史研究会归仁公派下《周氏族谱》(永州)总谱修编。

(2)江村朝阳庵周氏修谱情况

参与2006年壬乙公派下《周氏族谱》编修;2008年参与宁远县周子文史研究会归仁公派下《周氏族谱》(永州)总谱修编。从五十一世始与访尧一带周氏一样启用新辈行。

“三声”当中现族风

周凌志

 访尧古村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厚重之地,传诵着悠扬的家“和”之三声——读书声、纺织声、小儿声。

象文化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根基。《孟子》载:封之有庳。访尧古村曾是象的封地,见证了一段“教化”的德治文明史。相传,远古时代,尧帝一路征战,微服驻兵宿过这里,也就是说尧帝访问过这里,意为“尧访”。后来象被封有庳(现双牌县江村访尧一带),他诚服于舜的宽仁,感恩悔过,勤政治理,立下不朽之功。舜帝晚年,关注象的教化,他溯江而上,入潇水,到有庳,寻找访问尧“插集立寨”之地,故改名为访尧。

访尧古村很早就有人烟,文化底蕴厚重,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五百余年,是“二帝一王”赐福之地,于明朝嘉靖初年(1522—1530年)开始大规模建村。先有铁溪建村,后来才规划建设“新屋门”,所以现在保存的新屋门建筑整齐,规模较大。经过多年的建设,到清朝嘉庆年间,新屋门周氏宗祠的竣工,标志着访尧古村已经基本建成,此时的访尧古村已成为“……聚族又数百户,村烟罗列,丁甲蕃昌,文明之盛,缙笏之荣,固为州里所争羡,而山川之灵秀,田土之饶肥,栋宇之华,风俗之美,尤为遐迩所共推”的村落。

访尧古村几十栋古民居呈“井”字排列,依山而建。每栋民居前均有一天井,采光透风,避雨纳凉,充分展现了江南古民居风格特征。访尧村周氏累代朴耕秀读,传承着讲道义、求大同、读诗书、明礼仪、事沧桑、不以望族自居、不以屋大欺小、尊亲孝祖、友睦乡邻的优良个性和家风。

尤其是他们“……凡盛之家,必有三声:一读书声,二纺织声,三小儿声也”的“三声”家风闻名遐迩。

“读书声”喻家庭重视教育。读书可以明志,家盛之法必诵诗书并声达户外。创办学校,兴学育人,以培后进,是一些有识之士的义举。教育可以修身、齐家、治国,他们懂得:德根于仁,仁根于天,有德则昌,无德则殃……彼薄而我厚,彼否而我贤,彼愚而我智,我之力有余,彼之力不足,以我之有余,济彼之不足,则亲亲之道得矣!彼厚而我薄,彼贤而我否,彼智而我愚,我实不自治,彼诚克自立,愧我之不自治,师彼之克自立,则修身之道近矣!夫如是,厚者不独厚,贤者不独贤,智者不独智,薄者不终薄,否者不终否,愚者不终愚,将见人人孝以事亲,弟以事长,爱人人爱,敬人人敬……人人忠以尽己,恕以待人……族之一道同风。《周氏族谱》有诗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又六七十今何奇。富贵功名原憎命,田园衣食尚贫居。未能事父兼昆季,多愧交朋况里闾。庸碌落后无他枝,惟有平生不忍欺。”他们追求自尊自重之观念,重情重义。1944年,日寇深入访尧,族人率老少远处深山以避乱,或集结壮丁以袭敌外,无有与敌通来往者。妇女之节操在古时尤为昭著。她们心益贞静,潜德幽光。即便是空房古井,也誓不波澜。正如所云:“吾以茕茕弱妇,极人世难堪之境,当其孤苦,曾不知何以自全。所确信而不疑者,则惟孤子必须教养,冀其成立,以毋坠家声而矣!”孺人此等坚贞与卓识,实在是非常之人所能及。他们教子理家,般般尽道,均抱乐观。万苦千辛,处贫而乐,其孝可旌,其节不磨。

“纺织声”喻为劳动之声。故乡人奉行勤劳俭朴,朴耕立身。“疏惰乃败家之源,勤劳是立身之本。”他们“家贫力耕,晨作晚归”“处世以诚,遇穷必周”。周氏在漫长的创业岁月中培养了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精神,并成为生活的强大动力。在衣食上,食求果腹,衣唯蔽体,稍有盈余,必珍惜其得来不易之资财,置于有用之地。他们明白,一切幸福都是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之上,由劳苦而得来的快乐才有价值,才是真正的快乐。体现在不安于现状,不贪图安逸,勤劳朴实和艰苦创业上。“忧劳兴国,淫逸亡身”已成为告诫后世子孙的古训。

“小儿声”喻家庭人丁兴旺。祖辈的生命延续,香火传承,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家庭有小儿声是生命的延续,每一个小儿的降临,都为家庭带来的无限的幸福和快乐。家中有小儿的哭声并健康成长是每一位父母最大的心愿,也是家庭兴盛的一个方面。家庭子孙绕膝是兴旺之基。无论贫穷富贵,高低贵贱,旺盛的生命力,是对生命的感动,也是家庭的希望所在。在故乡,每一个家庭都非常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和培养。

读书声是家盛之根,纺织声是家盛之法,小儿声是家盛之基。家乡的每一个家庭都重视“三声”,后辈人在前辈的教育熏陶之下。都希望通过“三声”来实现家庭兴盛之梦,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他们教育后代明白“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通过家族重视读书育人的家风,传承一种儒雅高贵的气质,培养一种超凡脱俗的风度。他们教育后人始终靠劳动求生存、求发展,让后代明白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使生活丰富多彩,使生活充满幸福。

从几百年的历史风景里走出来的访尧古村,每一个家庭在“三声”中坚守着朴耕秀读的家风,就像《诗经》一样有风、有雅、有颂、有韵、有味、有情。男人正直勤劳,女人通理贤惠温婉,老人和小孩自得其乐。厚重的历史赋予了访尧古村父老乡亲厚重的人文,厚重的人文塑造了他们厚重的品性,这些品性成就了访尧古村的家风。他们对脚下这块土地有足够的向心力,正直、乐观而豪迈,淡定、安逸而知足。曾经的繁华,都变成历史,历史又变成风景,风景又将激励人们去创造财富。小巷、旧墙、黑瓦、屋檐以及一路走过的人都一页页翻过去,又一页页地翻过来,成为访尧古村的美、访尧古村的景。文化与文明、教育与教养的传承、变革和发展,成就了访尧古村厚重的经久弥香的家风。

来源:双牌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周旭源 周凌志

编辑:兰莉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