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熊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周成王时期。熊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熊姓曾有72个望族,居百家姓第68位。熊姓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熊氏族人;三是人才辈出,不可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熊氏的杰出人物,尤北宋为最。
熊姓的主要来源有三支。
1、出自姬姓
黄帝为少典之子,姬姓,号有熊氏。居于有熊氏之墟,大约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郑一带。其后裔有以熊为氏。帝尧时期的大臣熊罴,夏朝初后羿的大臣熊髡,均为有熊氏之后。姬姓熊氏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多年。
2、出自芈姓
出自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之后,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第六子季连,是以羊为图腾的芈部落的首领,芈姓之祖。芈部落活动在楚地,所以季连也是楚人的先祖。夏朝时,季连的后裔穴熊居于熊山之穴,穴熊氏族改奉熊为图腾,活动于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间,地区大约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郑和郾陵一带。后来穴熊部落进入河南北部的楚丘,即今滑县东,改称楚部落。商朝初期,楚部落逐渐发展为国。到了商朝后期,商王武丁征伐夏朝的残余势力楚、罗、卢等国,迫使楚、罗、卢等向西迁移。楚迁到今陕西渭河流域的荆山,今陕西大荔县东的朝邑,部落改称荆楚。商朝末,荆楚追随周武王讨伐商。到了商朝末,荆楚部落酋长鬻熊曾为周文王之师,被封为楚子,由朝邑之荆山西迁于千阳的楚山和楚水,楚始立国于此。
西周初,周成王分封异姓诸侯国时,封鬻熊之孙熊绎于荆,为子爵楚国。从此以后,楚人便以熊为姓,很少使用芈姓。熊姓的历史至少有3100多年。
楚国立国于公元前1067年,共传45世,于公元前223年被秦国所灭,历时844年,前后共移都10次。周武王灭商后,楚国从陕西商山沿丹水东西下,到河南淅川南,不久南渡汉水迁入湖北保康县的荆山。进入东周,楚国再南迁湖北枝江的丹阳。楚文王时,楚国又沿沮漳河向东南迁到郢,即今湖北南部的江陵。春秋末期,楚昭王又北迁国都于湖北钟祥,不久又迁回江陵。到战国后期,楚顷襄王再北迁国都于河南淮阳,此为古陈国之地。到了楚考烈王时,顺颍水向东南进入皖西北的钜阳古城,为楚国都城,即今安徽阜阳西北,最后迁到皖腹地的寿春,今安徽寿县。
3、外姓融入
第三支出自外姓。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外姓改姓熊的事件,但在熊姓聚集区的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有采用汉姓熊的现象,可反映出融合的存在。主要表现有:西北川甘地区的白马人中的汉姓熊,湘鄂川黔毗邻地的苗族、布依族、瑶族、水族、土家族中的汉姓熊。
【沿革分布】经查,双牌境内土居人口中无熊姓,现有双牌籍熊姓人口均属外地迁徙而来的客籍人,现有1230余人。其特点主要有五。一是迁源地集中。除泷泊镇九甲村熊家直接从江西迁入外,其余各处支均从零陵、道县二县区迁入,其中从零陵迁入的有水银江、茶里、六江洞、人民洞、麻元里、老埠头,从道县迁入的有零田洞熊家、夏李家熊姓,双江口村的郭江口,何家洞镇何家洞村刘家洞田洞里熊姓。二是迁入时间早,源远流长。最早迁入的水银江熊姓,至今已有460多年,传世近20代,最晚的一支是刘家洞田洞里的熊姓,至今也是百年有余。三是人口发展速度不一。发展最快的一支是理家坪乡六江洞村的白芒冲熊家,传世13代,人口达260余人,代平均人口达20人,占县内熊姓人口的21%;其次是九甲村熊家;最慢的一支为人民洞、麻园里,传世虽十代,但两地人口合计不足70人。四是居住分散。地域遍布5个乡镇10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组,分别居住在:何家洞镇水银江村的老院子、新屋里、上上里、老奢里,倪家洞村的茶里,何家洞村刘家洞田洞里;理家坪乡六江洞村的白芒冲,零田洞村的下熊家、夏礼家,双江口村的郭江口;泷泊镇九甲村的熊家;五里牌镇的人民洞、麻园里;江村镇的金滩(老埠头)。五是各处支族人的迁徙至现居地的缘由、源地、始祖、时间各不相同。现将各处支所考情况简述如下。
1922年何家洞水银江、蔡里口茶里《熊氏族谱》
(1)何家洞镇水银江村的老院子、新屋里、上上岭、老奢里的熊姓与倪家洞村茶里的熊姓同祖,据1922年水银江、茶里续修《熊氏族谱》载:始祖庆九公于明初洪武年间,从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南门大井迁居零陵大庆坪乡的周家山,生子富四,富四生贵六,贵六生德浚、德聪,德浚公迁居道县丘塘、岭脚,人文鹊起,唯德聪公留居周家山生子宗胜,五世祖宗胜生七子。次子召明移居大庆坪乡的大宅,五子召免公随旧族迁居进贤乡的水银江,乃为水银江熊姓立宅始祖也,其余四子有迁西蜀者,有迁桂林者……
六世祖召免公迁居水银江后,生子福棉,福棉生志奋,志奋生文忠,文忠生朝恩,朝恩生继亮,继亮生世豪(七至十二世单传),十二世祖世豪生三子,长子大良生一和,次子大国未婚,三子大志生一善。一和生四子:二科、二凤、二吉、二福,科、吉、福三公无后。一善生二寿。二凤生三子:三拱、三其、三元,其、元二公无后。二寿生三子:三友、三多、三柱。三拱生四子:四利、四旺、四仁、四厚。三友生五子:四琼、四瑨、四瑸、四珩、四焕(出继)。三多生二子:四璋、四棋。三柱抚子四焕。由于人丁兴旺,道光年间,遂又进行了一次分居和大搬迁:四利、四旺、四仁、四厚、四瑨、四璋六公留居老院子。四瑸公迁居高头上上岭,四焕公迁居底下上上里,四棋公迁居新屋里,四珩公迁居老奢里,四琼公移居大坪江,自召免公嘉靖年间来水银江至今已有460余载,传世19代,现在人口达200余人,约占全村人口的49%,占县内熊姓人口的16%。
六世祖召明公移居大宅后,生子福聚、福学,福聚生志龙、志云, 志龙迁居瓦砟地,志云无后(福学四子留大宅),八世志龙公生文富、文贵、文积、文善,积、善二公无后。九世文富公生三子:朝秀、朝松、朝表,文贵公生二子:朝意、朝恩。朝秀、朝意、朝恩留居旧地瓦砟地,朝松公无后,明朝万历年间朝表公与继妣马氏迁居进贤乡倪家洞村之茶里,朝表公乃为茶里熊姓宗祖也,朝表公来茶里后育子继镜。十一世继镜公生三子:世月、世明、世朋。世月生大庆,世明生大益,世朋生大秀,大庆无后,大益又回迁瓦砟地,大秀留居茶里。
大益公回迁瓦砟地后,生子一举,一举公又生二子:天富、天祥。天富公在瓦砟地居住不数载,与弟天祥裹家业又迁居离茶里只有三里之隔的正江头,迁居正江头后,繁衍生息,传世7代有余,直至1958年人民公社食堂建立之际,与茶里合二为一。除一户改倪姓的后裔迁居倪家洞外,其余之后裔子孙均移居茶里,与茶里宗亲大秀之子一炳公后裔子孙共荣续至今。
留居茶里的大秀公,生三子:一侍、一炳、一权。侍权二公无后,一炳生天顺,天顺公守祖业,安居乐业续发展,迄今子孙绵绵。
自第十世朝表公迁居茶里至今已有400余载,传世16代,辈分已至第二十三代。现村落人口已达100余人,约占全村人口的13%、占县内熊姓人口的8%。
(2)理家坪乡六江洞村的白芒冲、零田洞村的熊家同祖,据1921年六江洞白芒冲续修的《熊氏族谱》载:始祖梓信公,妣周氏由道县北乡鲁班屋迁东乡杨柳井,再移居古木洞,生五子:福圣、福全、福禄、福祯、福寿。福圣公生子世荣移居塘下洞,寿公未婚而殁,福全生子世贵,福禄公生子世华,福祯生子世富,贵、富二公是子孙愈繁愈衍,居旧地者有之,徙异乡他村者有之,各创丕基。世华公生五子:智肖、智丙、智溥、智清、智连,丙、溥、清、连四公无后,智肖公生子道梁。道梁公生二子大雷、大贵,大贵公生子天凤,大雷公生子天祝、天品,乳名三祝、三品,祝公妣廖氏,品公未婚,康熙年间祝公裹家业迁居永州零陵居住不数载,与弟品公旋归宜阳乡一都六江洞,繁衍生息,迄今已有340余载,传世13代,村落人口达260余人,约占全村人口的15%,占县内熊姓人口的21%。
1921年理家坪六江洞《熊氏族谱》
零田洞村熊家由于迁入的始祖和年代失考,族人口述“零田洞村熊家迁入源地为古木洞”。1920年,六江洞族人续修族谱时,零田洞熊家没有参加。族谱修成后,零田洞熊姓族人又觉得人生必有姓,有姓必有族,有族必有谱,于是一族人先辈熊兰山(绿辈)牵头,便从六江洞复制了族谱一份备存用,子孙取名均按族谱辈分排序确名。经推测分析,零田洞熊家迁入时间早于六江洞熊家,迄今足有380余载,传世15代,村落人口200余人,约占全村人口的16%,占县内熊姓人口的16%。
2017年泷泊镇九甲村《熊氏族谱》
(3)泷泊镇九甲村熊家。据2017年九甲续修的《熊氏族谱》载,族人先祖芝公于清朝初期从江西庐安派往湖南双牌九甲当差,当地土居文姓一户人家较富,见其忠实本分,遂将女许配之,并附陪嫁田、山、地、土 ,让其在九甲村的熊家老院安家落户。自芝公来九甲村熊家后,秉承文氏嫁业,立宅安居,买田置地,庆衍纷繁,至今已传世13代,足有340余载,村落人口达230余人,约占全村人口的13%,占县内熊姓人口的19%。
(4)理家坪乡双江口村郭江口熊姓。族人讲述,光绪年间,始祖从道县梅花镇赤源村经商开铺来至郭江口,店铺开起后,生意兴隆,因而便在郭江口成家立业,至今已有130多年,传世7代,一、二世单传,三世双传,其中一家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迁居东安,一家居旧地,居旧地一家现有人口已发展到30余人。约占全村人口的 2.1%,占县内熊姓人口的2.4%。
(5)五里牌镇人民洞、麻园里熊姓。族人告知始祖慈公于康熙末年从零陵石山脚迁居人民洞,至今已有300余载,传世12代,一、二世单传,第三世生三子,长子、次子居旧地,现有人口发展到40余人,约占全村人口的3%,占县内熊姓人口的3.3%。
江村镇金滩村熊姓先祖墓碑
三子移居本镇麻园里,现在人口发展到20多人。约占全村人口的 2.7%,占县内熊姓人口的1.6%。
(6)江村镇金滩村熊姓。据墓碑记载和族人回忆祖辈传说:始祖于乾隆年间从零陵邑陵七里坪臭井头迁居江村老埠头,至今已有260多年,传世14代。光绪年间因洪灾,大部分族人迁徙到了道县上关水南。居旧地的一户人家,现人口已发展到36人,约占全村人口的 1.8%,占县内熊姓人口的 2.9%。
(7)理家坪乡零田洞村夏礼家熊姓。族人介绍,始祖是从道县坦口迁居零田洞熊家湾后,再移居夏礼家,至今已有200多年,传世10代,村落人口已发展到100余人,约占全村人口的8%,占县内熊姓人口的8%。
(8)何家洞村刘家洞田洞里熊姓。族人回忆:始祖世焕公因父亲英年早逝,母亲携弟下堂,年仅12岁的焕公无依无靠,便从道县老家石牌头踏上了流浪乞讨之路,几经辗转于1912年春来到了刘家洞田洞里的一户人家。该户人家见其老实本分勤快,加之自家没有生儿女,便收留了他。后来将小他6岁的养女许配之,成家后焕公筚路蓝缕、开辟荒野,并育抚二子:代华、代贵。自焕公来到刘家洞田洞里至今百年有余。传世4代,人口已发展到13人。
【姓氏文化】
1、辈分
熊氏宗族排班立辈始于唐朝,各处支熊氏辈分班次如下:
(1)水银江村:一二三四正,高厚启祥仁。
(2)倪家洞村茶里:一天诗五正,光后启祥廷。
两宗族于1923年续修《族谱》时,新增字辈:须丛修齐起,造成治平来。
(3)理家坪乡六江洞白芒冲、零田洞熊家: 大天国应仕,加官进禄盈,昌联荣耀辅,甲第献芳名。
1920年续修《族谱》时,新增字辈:书著经纶显,龙兴盛泽绵,登廷原兆渭,后代庆长延。
(4)理家坪夏礼家熊姓,现用十代辈次:嘉光进禄仁,昌林吉跃甫。
(5)泷泊镇九甲村熊家:芝大仕昌宏,光天正顺世,根本永效忠。
2017年续修《族谱》时,新增字辈:道兴启宗治,仲义荣如先。
(6)五里牌镇人民洞、麻园里:慈世有道开宏运(发), 忠孝传佳思礼先。
(7)理家坪乡双江口村郭江口熊姓与江村镇老埠头熊姓、刘家洞田洞里熊姓:原辈分排序失考,现未排序。
2、熊氏家训
敦厚、仁慈、敬业、纯朴 。
3、熊氏家风
诚信、勤劳、励志、进取、明礼、奉献。
4、熊氏家规
敬祖宗、孝父母、和兄弟、谨夫妇、端品行、习勤俭、遵法规、慎交游、训子孙、睦乡邻、厚宗族、爱国家。
来源:双牌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熊祥龙
编辑:兰莉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