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说到双牌的历史文化,很多人都心存疑惑:作为一个1969年才成立的山区小县,会有多少历史文化呢?其实,双牌虽建县较晚,但历史文化却是悠久、丰富且个性鲜明的。
双牌文化悠久厚重
永州历史上第一件大事就发生在双牌。翻开《零陵地区志》,其所记载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象封有庳”,第二件大事是“舜帝南廵,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象封有庳”说的是舜帝践位以后,封其弟象于有庳的历史事件。有庳(今双牌江村)应该是永州最古老的地名,也应该是有庳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专家认为,舜帝晚年南巡的主要目的是“奔象而来”。象被封有庳之后,感化于舜的仁德,改恶从善,广施仁政,深受民众拥戴,后人修象王祠祭祀他。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象封有庳”堪称为永州文化的开篇之作。
湖南第一块石刻诞生在双牌。石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兴起在秦汉之时。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湖南历史上第一块石刻竟然在双牌。1982年湖南省文化局编写的《湖南省志》文物志历代碑刻(油印本)第一篇即是《秦人零陵承平洞题名》:“承平洞在零陵县西南一百里(今泷泊镇尚仁里村)。”清王元弼《承平洞记》:“相传秦始皇时,有周贞实者,遁居淡岩,常来于此。故洞东峡口,有石如掌,至今有‘贞实来游’四字。”
永州得名源于双牌。据明《永州府志》载:“城南百余里,山水迴抱,秀气所聚,林茂而田肥,其山名永山,水即永水,郡以是得名焉。永州由此山而得名,永水因永州而始著矣。”明隆庆五年(1571年)《永州府志》、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零陵县志》、清道光八年(1828年)《永州府志》均有类似记述。关于永州之名的由来,学界虽有争议,但方志的背书足可证明“永州得名源于双牌”的权威性。
众多名家大咖打卡双牌。柳宗元、元结、周敦颐、徐霞客、王船山、何绍基等皆与这方神奇的山水有过交集,还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如柳宗元的《游黄溪记》、元结的《欸乃曲》、何绍基的《春江》等。
双牌文化丰富多元
双牌地处永州中腹,马鞍型的地形一肩挑起零祁和宁道两个盆地,是永州南北交通的咽喉。古时连接湘粤、湘桂的秦驰古道和潇贺古道都从这里经过,而湘江的主要支流潇水贯穿双牌南北,是古代永州南北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双牌建县时,在原潇水林区管理局的基础上,析同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零陵、道县、宁远等部分乡镇林场而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累。特殊而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多渠道的人口来源,使楚、粤、桂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文化特质。
这里有久远神秘的象文化,有独树一帜的永文化,有包容和润的“和”文化,有以信仰七祖秀峰禅师为标志的佛教文化,有丰厚感人的红色文化,当然,还有儒家思想浸染了千年的湘南乡村文化。这些林林总总、特色鲜明的元素构成了双牌文化的总体意象,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双牌文化和韵绵长
如果问双牌的文化特质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和”。从舜帝南巡在潇湘大地传播“和文化”基因,到舜帝与其弟象王在有庳握手言和,开启了中华民族追求家庭和睦之先河;从七祖教化民众心生“和”愿,到坦田岁圆楼以“廉泉让水,义路礼门”的门联来规劝子孙后代做谦谦君子;从“天下和山”阳明山,到生态宝库日月湖;从和谐乡村到文明城镇……时时处处都显现了双牌文化“和”的底色、“和”的格调、“和”的气韵。正如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先生在授予双牌首个“中国‘和文化’之乡”仪式上指出的那样,双牌被认定为中国“和文化”之乡,标志着双牌在“和文化”方面有“深厚的历史积累、优异的时代表现和卓越的未来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样需要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地方文化的支撑和滋养。双牌作为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县,更需要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底蕴,提升文化软实力,做好文旅融合文章。
双牌建县仅50多年,虽然历史文化底蕴比较深厚,但挖掘整理工作还十分滞后,大部分人、包括一些领导同志对双牌的历史文化都不甚了解。基于此,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双牌政协对双牌地方文化进行了一些梳理,先后编纂出版了《双牌地名考》《双牌民俗考》《双牌姓氏考》《象封有庳》《双牌味道》《双牌风光》等书籍和资料,使双牌的地方历史文化有了一个初步的呈现。这本《双牌文化》,着重对双牌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重要地名、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宗教庙宇、塔亭石刻、民居村落、名人足迹和红色文化等进行了相对全面的整理和归纳,是一次对双牌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用心梳理,更是一次对双牌地方历史文化的深情回眸,其主旨是展现双牌历史文化的精要,从而达到塑造双牌地方文化品牌、普及双牌地方文化知识、增强地方文化认同、促进文旅融合、服务双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同时,本书也与《双牌味道》《双牌风光》组成了“双牌旅游文化丛书”,为了解双牌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
《双牌文化》自2018年开始编纂组稿至现在付梓出版,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关心和社会各界,特别是全县广大文史爱好者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文化是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吹拉弹唱、衣食住行均可称为文化。一本冠以地方文化的书籍,其中内容的取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编审小组对于书中所辑录的内容进行了反复斟酌,各个章节也进行了多次审阅修改,其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使之完善和为大家所认可和接受。尽管我们使出了“洪荒之力”,但限于能力和水平,加上文史资料匮乏,所成之书实在难称完美,其中错漏更是在所难免,在此,敬请读者海涵包容并予批评指正。
是为序。
【序作者简介】唐彦,双牌县政协二级巡视员。
内容简介
《双牌文化》是一本收录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民俗风土文化的散文。本书介绍了双牌县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地名、历史、石刻、塔亭等多个方面展现双牌县的民俗风情,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切身感受这个地方的文化底蕴。编者将双牌人浓浓的乡情融于本书的字里行间,带领读者穿行于描述这个古老县城的文字之间,体会双牌县的风雨历程,体会这里留下来融入当地人血脉里的文化。
作者简介
蒋建辉,国家公务员,现供职于双牌县政协。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长期致力于双牌地方文化挖掘、研究和整理,主编出版了《双牌地名考》《双牌民俗考》《双牌姓氏考》《双牌风光》《双牌味道》等地方性文化读物。
正文选读
第一篇 地名 民俗
二、特色民俗
(一)元宵节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日,亦称小正月、元夕,道教称上元节;这天的夜晚叫元宵(旧时有吃汤圆习俗,故有些地方把汤圆称之为“元宵”),也叫元夜;自唐朝以来兴起了此夜观灯习俗,所以又叫灯节。古人朱淑真《生查子·元夕》曰:“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一年的头一个祭月、赏月之夜。正月十五闹元宵,已成为世代相传的习俗。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又古人称夜为“宵”,故为元宵。在这天晚上点起万盏彩灯以示庆贺,人们出门赏月、燃灯放焰、猜灯谜、吃元宵,同庆佳节,其乐融融,故元宵节也称灯节。据记载,元宵夜燃灯始于汉朝,到唐朝已十分兴盛,唐代诗人卢照邻《十五夜观灯》曰:“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南宋时,兴起猜灯谜的习俗。吃元宵取团圆和睦幸福之意,元朝伊士珍《(女十郎)环环记》引《三余贴》云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嫦娥之使,告知云:“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时,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尔。”羿即依言而行,嫦娥果降临矣。元宵节已传承了两千多年,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全世界华人居住区都欢庆不衰。
境内的元宵节可跟大年除夕、正月初一媲美。人们白天挂彩灯,制谜语,大小红男绿女猜谜语。农家的元宵节在晚餐时,家家户户燃香化纸、放鞭炮祭祀天地祖先,熬猪脚,吃肉喝酒,猜拳行令,其隆重丰盛程度不亚于除夕;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各村还有白天舞龙耍狮以庆贺习俗。“除夕晚上的火,十五夜里的灯”,农家最讲究这一晚上的灯亮着,彻夜不熄,其寓意是神龛上家先牌位“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常明万岁灯”。元宵又俗称出宵,有“吃了元宵饭,各人寻事干”的古谚。(廖文彪 供稿)
(二)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又叫祭祖节、三月节、踏青节、扫墓节、扫坟节和植树节等,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已历经2500多年,是唯一既是时令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
现今虽不再吃清明酒、搞清明会,但祭祖先、踏青扫墓的风俗仍然浓厚。每到清明,人们无论在外工作或经商或务工、无论路途远近都会按时回到家乡。首先,各家在挨近节日时准备好了祭扫的工具和祭品。其次,届时各户人家带上锄头、刀子、畚箕等工具和鞭炮、钱纸祭品等物,到野外山上祭扫先辈坟墓,大多是前三至五代,对每一座坟墓都进行刀劈荒,添土垒堆,插塑料花卉,燃蜡烛、烧纸钱、点放鞭炮,一般要花一两天时间。
旧时,一般按族姓统一进行祭扫先祖。但凡属于一个祖公传承下来、又居住相近村落的大姓族人,集中统一开展扫墓祭祀活动。因为追溯相对久远,节日祭扫要分三步进行,故在时间上就有了“前三后四”。第一步,节日这天祭扫最早来在这里的开基祖公墓,名曰“吃清明酒”或是“称清明会”。程序是公推出族里辈分高、年龄大、有威信又有文化的长者主持,分派各户人家出钱出物准备祭礼和酒席开支,届时每户至少1人参加;决定清明节这天早饭后的几时,众人各自带好祭扫工具于某地点集合;主持人领头,抬着三牲酒礼并香烛钱纸者紧跟,一路上鞭炮、乐鼓、舞龙耍狮不停歇,其他人众随后浩浩荡荡来到开基祖公墓地。首先主持人率领预先定好的数人向坟堆叩拜、焚香、燃蜡烛、化纸并放鞭炮。其次众人上前剔除坟堆及周围柴草荆棘,添新土垒坟,在坟前摆供三牲酒礼,坟堆上插塑料花卉和纸人纸马。再次由主持人宣读祭词,众人庄严肃穆跪地行三叩九拜大礼,鞭炮、烟花轰响飞扬,舞龙耍狮,鼓乐齐鸣。凡是参与祭扫者必须从墓地直接回到宗族祠堂,给列祖列宗行三叩九拜礼后,方可自由活动。中午在宗族祠堂聚餐吃清明酒;席间主事人宣布公开这次祭扫某人赞助多少、各家出钱、物多少,总收入多少、开支多少、还剩余多少。酒足菜饱饭之后,众人各自散去。1949年前有“清明田”出租收入用于扫墓开支,不足部分按户平均分摊。第二步,祭扫“房”祖墓。开基祖公下面分支为“房”,以“房”的族人祭扫支祖宗坟墓,每户必须1人以上,带好工具和祭品等物去祭扫,祭扫完后晚上吃清明酒;其开支是按户分摊,或轮流坐庄。第三步,祭扫近代墓。一般以家庭为单位,是祭扫爷辈、父辈坟墓,由中年人和青年男女并带孩子去完成,时间在节前节后均可,虽不存在吃清明酒,但亦准备了鸡鸭鱼肉酒等晚餐,待供奉先人之后吃喝。(廖文彪 供稿)
(三)端午节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古《艺文类聚》卷四引晋人周处《风土记》云:“仲夏端五,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双牌人家上午忙过节事情,中午吃肉喝酒过节。
端午亦称端五。端是开端、初的意思,故称端五如称初五一般;“五”在这里与“午”相通,农历以地支纪月,顺序为正月建寅、二月为卯……五月为午,故称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故端五又称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还称重五或重午。相传端午节始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从大范围讲,这天的节日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尽管端午节的历时已十分久远,且节日气氛隆重,庆祝活动很丰富,然此节的由来却不甚清楚,传说众多,归纳起来有纪念屈原、龙的节日、恶月恶日驱避、迎涛神、吴越民族图腾祭等等说法,但到底哪一种说法正确,至今也没有定论。
双牌的端午节不知始于何时,也无人讲是纪念屈原,无赛龙舟风俗,共同的习俗是四个方面:1.家家都杀鸭子吃。2.户户门上都挂菖蒲、艾草。菖蒲是多年生水边草本植物,有香气,淡红色根茎,叶形状像剑,根茎可做香料,亦可入药;艾草叫艾蒿或蕲艾,地方上俗称艾叶,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羽状分裂,背面呈白色丝状毛,有香气,根、茎、叶均可供药用,内服可作止血剂,还可供灸法用,叶可制艾绒,枝叶熏烟能驱蚊、蝇,有杀虫和防治植物病害作用。菖蒲、艾草是蛇虫克星,挂在大门框上以避蛇虫进屋,确保家人在这一年里不生疮毒。3.在泷泊、尚仁里、永江、何家洞、打鼓坪、理家坪、江村等地人家还有吃粽子的习俗。4.在麻江、茶林、阳明山、上梧江、塘底、五里牌、平福头、五星岭等地人家是传说《白蛇传》里的白蛇精,在这天晌午因喝了雄黄酒而现出原形吓坏了许仙。蛇是一种最毒又最可怕的冷血动物,这片大山蛇虫多,人们怕蛇,更憎恨那些变成美女的毒蛇。仲夏端午,这时候菜园里种的辣椒、豆角、黄瓜已经可以摘了,养的鸭子长大也可以杀了。这天早饭后,各家各户都把房前屋后打扫干净;女主人去野外扯回来菖蒲、艾草挂在大门框上,提竹篮去菜园摘辣椒和别的蔬菜;男主人买回猪肉,烧开水杀鸭子。午时,先将酒洒在屋内的墙壁角落,传说这样避蛇虫,然后合家大小围坐桌旁吃肉喝酒过节。
乡下有一句俚语曰:“吃了端午酒,觉子(睡觉)不离手。”是指这时候的天气热了,白天时间长,中午应睡一觉再去干活。又云端午节这天捉到的癞蛤蟆(俗称南风麻拐或赖皮麻拐)是一味很好的利尿药,但它躲藏严实,很难找到。(廖文彪 供稿)
(四)中秋节习俗
“农历三秋”之中的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从古至今,无论城镇还是乡村人家,在这天的早餐后都是买猪肉杀鸡宰鸭剖鱼,中午吃肉喝酒过节,晚上赏月吃月饼。而在麻江、茶林等地农家,他们在这天的过节除了吃肉喝酒、晚上赏月之外,各家各户还提前做好不少的枕头粽子和羊角粽子,这天早餐男女老少都吃粽粑。
经考证,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等。因八月十五是三秋的正中,故名“中秋”。一年为四季,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儿比其他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故中秋又叫月夕、八月节。中秋节历史悠久,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中就有“中秋”记载,这样流传到民间形成了一个传统活动;唐朝,这种祭月风俗已为人们所重视,中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历代古人为此写下了许多诗文,如韦庄《送李秀才归荆溪》诗“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等等。该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至今生活在麻江、茶林、阳明山等地的人家,对中秋节习俗却另有一说:相传是在元末明初时,人们不堪忍受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氏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与剥削,骂他们“元鞑子”,纷纷起义抗元。当时朱元璋已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只因朝廷官兵搜查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出了一计,命令部下写了许多“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派人分头送到各地的领头人手中,要他们做了许多饼子,将纸条藏在饼子里面送到每户人家,各路义军和人们积极响应,一鼓作气很快攻下了元朝大都,起义成功,人民取得胜利!朱元璋高兴传下口谕,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那曾经密藏起义信息的饼子定为节令糕点大赏天下,自此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下来。此后“月饼”的制作越发精细,渐渐品种繁多,大者有如圆盘,成为馈赠佳品。人们在欢庆推翻元朝的同时,欢天喜地地做糯米粽粑以示庆贺。至今仍有老者知道这“八月十五杀元鞑子”的故事,并说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现凡原属零陵县辖区的地方,中秋佳节都有做粽粑的习俗。人们在八月十二日前就舂好了糯米,十三日各家各户烧稻草(俗称“杆草”)灰水将糯米浸发泡,十四日用粽叶包成一个个的枕头粽子和羊角粽子用棕叶捆扎好,放在一个大罩锅里用稻草灰水、烧好柴熬十几个小时,即使是在搞大集体缺吃少穿的年月,每年的这天也没能少了粽粑。这种粽粑很香很糯很好吃,又因碱性重而很化食。十五的早餐各家各户都吃粽粑,午餐、晚餐吃肉喝酒,晚上吃月饼赏月。这天晚上的月儿最大最圆最亮,各家的人在满是月光沐浴下吃月饼赏月,听老人讲那早已听了无数遍的嫦娥奔月、月宫、玉兔、吴刚、桂花酒的神话和“八月十五杀元鞑子”的传说故事;而那些不懂事的孩子们则一群群、一伙伙在月辉里嬉戏,唱着“月亮光光,月亮球球,蒋家俫崽养水牛”的童谣。无论老少,这晚都不会有人催促睡觉,大家直到夜深,尽兴而散。如今已居住到城镇的人们也许不再在这天早餐吃粽粑,然在乡下的人们至今依然如故。(廖文彪 供稿)
(五)半年节习俗
农历六月初六,中午过节。一个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如今在双牌只有麻江、茶林两地人家有此节俗。
半年节俗由来已久,是汉族和瑶、苗族人的岁时传统节日,届时杀猪宰羊煸鸡鸭、烧香化纸放鞭炮祭祀天地祖宗,以祈求事事如意圆满,其隆重闹热程度如同春节。但在时间上各地并没统一,有在六月初一、初六的,也有十四、十五日的。
据遗老长者讲,双牌的六月初六有两种情况:一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泷泊、尚仁里、永江、何家洞、打鼓坪、理家坪、江村、上梧江等乡镇的人家,于该日将还未出苞的禾穗掐回来放在饭上蒸熟,先敬祖宗,再自己吃,名为“尝新节”,后来消失。其他乡镇人家则在该日过半年节。而在阳明山西麓的麻江、茶林两地人家,过半年节的习俗至今依然兴盛不衰,俗称“过六月六”或“过半年”。是日,家家户户杀鸡鸭、剖鲜鱼、买猪肉甚至宰牛羊,供奉祖宗,焚香化纸放鞭炮祭祀天地神灵,其隆重不亚于过年。相传过去还兴打糍粑、贴春联,在外地为官或经商者、新近婚嫁的女儿都会赶回来过节,已订婚的准女婿也会来送节,这些直到搞大集体了才消失。
相传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大败,惶惶然如丧家之犬,自南沿秦驰古道而来往北,项羽扬言要他“过不得年”。刘邦来到大麻江是六月初一,他为自己的过“年”贴出皇榜,下令方圆百十里人家必须于六月初六过年,不从者定斩不赦,后来刘邦做了西汉开国皇帝,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的这天杀鸡鸭、宰猪牛、剖鲜鱼、打糍粑、贴对联,烧香化纸放鞭炮、祭祀天地祖宗,在外地做官、经商的人们都必须赶回来“过年”,出嫁两三年的姑娘也要回娘家来“团年”。过去,这个节俗在麻江、茶林、阳明山、五星岭、塘底、五里牌、平福头以及零陵的凼底、菱角塘等地都很盛行,如今就仅剩麻江、茶林两地了。
在这天,家家都把衣服、被子、书籍等物搬到太阳下曝晒,凡晒过的东西不起虫不发霉。民间说这天如果下了雨,就预示没有打禾的好天气,收回来的稻谷难晒出来。(廖文彪 供稿)
第二篇 地方特色文化
第二节 和文化
和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特征向量,是中国人的宇宙观、方法论和最高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人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它既包括基本理念、价值,又包括运用原则和方法的一个思想体系。
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双牌地方文化的内在特质。正如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先生指出的:双牌和文化历史积累深厚、现实表现卓越、未来理想高远,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和文化之乡。
和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双牌虽然建县较晚,但辖区内和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历史掌故,人文气质,时时处处都散发着“和”的气息。
舜帝南巡播种和文化基因。“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史记·五帝本纪》)“(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世所公认的史实。而舜帝南巡曾到其弟象封地有庳看望他。舜帝在百岁高龄南巡的原因之一是“感化南蛮。舜帝以仁德感化三苗,实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抱负”(郑国茂《舜帝释疑108问》)。著名舜文化研究专家陈仲庚教授在《文化固本与舜文化之核心价值观》一文中指出:“舜文化主要是一种道德文化。其价值取向就是‘以德治国’。舜文化核心价值观,其观念形态主要有‘诚’‘孝’‘中’‘仁’‘和’等范畴”“诚以修身,孝以齐家,中以治国,仁以平天下,和以育万物。”他说:“在舜文化核心价值观中,还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范畴——‘和’。‘和’不仅在理论上可以涵盖‘诚、孝、中、仁’等范畴,在实践上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共有的价值指向——实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天下和谐;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高的价值指向——实现宇宙万物和谐。”由此可见,早在远古的虞舜时代,舜帝就在双牌所在的潇湘大地播种了和文化的基因。
舜象修和开创了“和”之先河。相传,象受封有庳之后,感化于舜的德行,改恶从善,励精图治,受到了有庳国民众的爱戴和拥护。据传,舜帝听闻象在有庳的德行之后,遂有南巡之念,这也是舜帝南巡的重要原因之一。舜帝在暮年来到有庳,与弟象重修于好,开创了“和”之先河,也为后世的兄弟和、家庭和、君臣和、中央与地方和起到了示范作用。
和美阳明成就天下和山美名。位于县城东北的阳明山自古就是天下名山。阳明山的文化特质就是“和”,有“天下和山”之誉。阳明山名字藏和意,阳明山古称阳和山,明嘉靖年间才更名为阳明山。而就阳明山之山名而言,阳是“丘”与“日月(日月交替为易)”的组合,乃天地之和;明是“日”与“月”的组合,为阴阳之和。天地日月,阴阳交替,衍生出色彩万般、和谐至美的大千世界。景中含和韵。阳明山体态虽巍峨壮观,但景致却十分秀美,森林覆盖率达98%,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110种,人与自然实现了和谐统一。更令人称奇的是,在阳明山杜鹃花海景区,还有一天然的“和”字,远远望去很有颜体“和”字的神韵,成为天下和山的最好注脚。阳明山自古民风淳朴,父子之间慈孝相亲,兄弟之间情同手足,夫妻之间相敬如宾,邻里之间和睦相处。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四面八方传为美谈。文化传和音。阳明山自古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地方。据载,阳明山佛教始于宋,盛于明清,山上的万寿寺是远近闻名的古寺,明朝人郑秀峰在此坐化成佛,被当地信众尊为“七祖”,素有“明山千古仰,活佛万家朝”之盛况。明嘉靖年间南渭王朱彦滨等人曾在阳明山设道场修道,与寺庙里的高僧多有往来,相安无事,相得益彰。阳明山儒学文化浸润很深,过去家家户户的神龛上都贴着“天地君亲师之神位”的家乡牌,其中之“师”乃万世之师孔子,儒学广化,可见一斑。儒、释、道同处一山,崇和、尚和,构筑了一道寻求人内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绝妙风景。
乡村文化传承和谐传统。双牌县是从零陵、道县、宁远三县区划分出来的,这三个地方都是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文化的根基很深,底蕴很厚。因此,双牌乡村同样饱受传统文化的浸润,德孝传家,“和”气浓厚。双牌的家族文化世代崇尚“和为贵”“孝为先”,族规家训处处体现“和”的要义,祠堂、门楼的对联多含“和谐”之意,“家和万事兴”是农家春联最常见的内容。在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坦田村何姓大门上刻有一幅很有名的对联:“廉泉让水,义路礼门。”就饱含期望家风淳朴和美、代代出君子的愿景。位于何家洞镇小斗里村的晚清名臣周崇傅墓碑上有一幅对联:“山环水绕,气抱中和。”既是对其为官与为人的总结,也是对其子孙后代的期许和劝勉。
和文化建设成效显著。长期以来,双牌县委、县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大力加强和文化建设,将和文化建设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文明卫生城市创建有机结合起来,致力于塑造个性鲜明的地方文化品牌,和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举办节会弘扬和文化。自2006年开始已举办了13届湖南阳明山和文化旅游节。节会以研究、挖掘、弘扬中华和文化为己任,走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路子,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影响,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认同和好评,成为湖南重要的旅游节庆品牌。
创建基地推动两岸交流。利用与台湾阳明山同名、人同脉、文同源的优势,广泛开展“两岸阳明山,和美一家亲”系列活动,加大两岸民间的交流互动,2014年被国台办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促进了两岸“和”。
打造平台传播和文化。向社会各界征集了上万个“和”字,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和字展馆——阳明山和字展馆,当时的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为展馆揭牌;建设了阳明山万和湖、县城河东永和塔、泷泊国际慢城泰和亭等景区、景点;在县城永水路建设了永和文化长廊,长廊共收集名家“和”字千余个,是国内最长的和文化长廊。这些和文化传播平台发挥了“和风无声润心田”的作用。
形式多样推广和文化。结合文明创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和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酒店、进商铺、进农村、进家庭及“最美”系列评选活动,加大和文化的传播力度,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形成了和气致祥的地方文化基调。创作了一批宣传“和文化”的文艺作品,2008年创作制作了双牌和文化建设的主题歌曲——《和风吹来万里春》,使和谐之风吹遍了城乡;编印了《和文化学习资料》,在学校、机关、社区、农村传读;开展了“和文化”征联活动,向全国征集了近千幅以“和”为主题的对联,挑选了一百幅对联供全县民众选用;在一些地名、景点及建筑物上注入了“和”的元素。走进双牌的街道、社区、学校,和韵和景,随处可见,给人一种“和风拂面”的感觉。基于双牌在和文化方面深厚的历史积累和优异的现实表现,中国伦理学会于2018年认定双牌为首个“中国和文化之乡”。(蒋建辉 供稿)
第三节 永文化
永文化是指与我县的永山永水相关的文化。
永山永水在何处?永山是紫金山北麓的一部分,即原永江乡一带,这里山岭谷壑中溪流汇成的一条小河为永水,也叫永江。永江发源于六盘村瑶山头,向北流经夏家洞、胡家洞、盘家洞、大磥、白沙江等村,再经泷泊镇至上双村后汇入潇水,全长33.4千米,流域面积154.7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岚江。
永山永水的由来。据张泽槐先生编著的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今永州》一书记载:相传西周灭商后曾大封诸侯国,“永”是封国之一。到了春秋时期,永国被大国兼并,永国王族外逃,几经迁徙,定居到今永江一带。他们为了纪念永国,将居住这一带的山水称为“永山永水”。
永文化的主要遗存。由于时间久远和文字资料的缺乏,永文化大都已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之中,现在仍能被人们了解和论及的主要有两件。其一是盛极一时的永山庙。永山庙,又名常山王祠,在县城南5千米的永山之麓(现已毁,仅存遗址)。据《双牌县志》载,庙是纪念汉初大将常山王张耳的。据《永州府志》记载,该庙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重修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扩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永山庙座西朝东,依山傍水,分上下两殿,砖木结构。重檐翘角,白墙青瓦,庙门巍峨,形似牌楼,丹粉装饰,其上楷书“永山庙”三个大字,两旁有泥塑天官赐福神像。门两侧有四根柱,两副楷书对联记叙庙史盛状。上殿设神台,祀常山王张耳等十余尊贴金神像,下殿祀带马将军。1951年,神像俱毁。2009年一场大火,仅存的几垛残墙破瓦,全部倒塌。县内地方文化学者推测,永山庙的前身还可能建有祠庙,应为“永国王祠”,俗称“永王庙”。永州解放以前,永山庙香火十分旺盛,附近的九甲、尚仁里、胡家及永江老百姓都信奉“永山王爷”,水旱必祈。其二则是永州得名源于此。据张泽槐先生《古今永州》载,“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按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废除州、郡、县制,实行州县制。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将零陵郡改置永州总管府。这里所说的郡西南“永山永水”就是指现在的双牌县永江乡一带的山水。据明《永州府志》载:“城南百余里,山水迴抱,秀气所聚,林茂而田肥,其山名永山,水即永水,郡以是得名焉。永州由此山而得名,永水因永州而始著矣。”
明隆庆五年(1571年)的《永州府志》载:“西南一百里有永山,永水出焉,永之得名由此。”“城南百余里,山水迴抱,秀气所聚,林茂而田腴,其山名永山,水即永水,郡以此得名焉。”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零陵县志》载:“永州南一百余里,永水出焉,汇于潇,永州之名由此。”由此可见,永州的得名的确来源于双牌的永山永水,所以,民间有“永山永水出永州”之说,这是有史书可考的,不是凭空臆造的。也就是说,双牌被称为“永州之源”也不为过。(唐 彦 供稿)
来源:蓓蕾悦读
编辑:唐雯
本文链接:https://wap.spxrmt.com/content/2022/01/27/10818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