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蒋高雷)当前正值福寿螺的繁殖扩散高发期,为有效遏制其蔓延势头,防止和减少其对水稻的危害,确保粮食丰收,6月2日,双牌县农业农村局开展福寿螺防控“螺口夺粮”活动,为维护好双牌生态系统稳定,促进农业生产安全发展提供保障。
福寿螺是外来入侵物种,食性杂、繁殖力强,不但取食危害农作物造成经济损失,还降低其生活水域的水体质量,使本地淡水生物减少,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县农业农村局通过新媒体渠道,向各乡镇(管理局)、种植大户发放防治资料,并采购防除药物派送给受灾种植大户进行重点控制,科学推进福寿螺综合防控工作,强化防控效果。
“非常感谢农业农村局的帮助,这次活动剿螺成效非常明显,我们的防控意识也提高了。希望以后多组织多开展,我们会积极配合。”某种植大户感激地说道。
发放防除药剂。
现在,我们认识一下福寿螺吧~
一、福寿螺识别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 Lamarck),又名大瓶螺,苹果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作为食用螺引入中国,现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因其适应性强,繁殖迅速,成为危害巨大的外来入侵物种。2013年被原农业部列入《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生物名录(第一批)》。
1、形态识别
头部有前、后触手各一对,头部腹面为肉块状的足,足面宽而厚实。贝壳右旋,雌雄异体,异体交配。卵圆形,在5~6月孵化成幼螺。卵块椭圆形,大小不一,卵粒排列整齐,卵层不易脱落,鲜红色。福寿螺最容易辨认的特征为:雌螺在水线以上的固体物表面产下粉红色的卵块。
福寿螺卵块
2、生长习性
为雌雄异体、体内受精、体外发育的卵生动物,卵于夜间产在水面以上干燥物体或植株的表面,如茎秆、沟壁、墙壁、田埂、杂草等上,初孵化幼螺落入水中,吞食浮游生物等,良好条件下3~4月龄可达性成熟。3~11月为其繁殖季节,其中5~8月是繁殖盛期,适宜水温为18℃~30℃。喜水质清新、饵料充足的淡水,多集群栖息于池边浅水区,或吸附在水生植物茎叶上,或浮于水面,能离开水体短暂生活。杂食性螺类,主食浮萍、蔬菜、瓜果等,尤其是甜味食物,也爱吃水中动物腐肉。成年螺的呼吸器可伸到5-10厘米长,可在旱季深藏土中度过6~8个月,遇洪水或被灌溉时又能再次活跃起来。
3、危害情形
福寿螺食量大,大量啃食水稻、白莲、芡实等水生农作物幼苗,可造成严重减产,是名副其实的水稻杀手。另外福寿螺的螺壳锋利,容易划伤农民的手脚,大量粪便能污染水体。因每只雌螺可年产卵万粒左右,繁殖量惊人,可造成部分水生物种灭绝,极易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
二、福寿螺防治
3~11月份是福寿螺的繁殖季节,5~8月是繁殖盛期。当前已进入福寿螺的繁殖盛期,要重点抓好第一代成螺产卵盛期前的防治,压低第二代的发生量,并及时抓好第二代的防治。可以采取以下综合防治措施:
1、化学防治
可选用杀螺胺、四聚乙醛等农药,或均匀撒施茶籽饼灭杀福寿螺,或咨询当地农业部门。
2、物理防治
避免田水串灌,在灌溉水渠入口、排出口和水田进水口处安置金属丝拦截网或安装尼龙纱网,网孔大小10目(孔径2.0mm),用木框或铁丝框固定使其超过水面20cm,阻止福寿螺幼螺和成螺随水传播,同时方便收集捕杀福寿螺;也可在水田中插放100cm~150cm高竹片、木条、秸秆等,引诱福寿螺在上面集中产卵,每隔2~3天摘除卵块集中销毁。以每亩30根左右为宜,靠近田边、水沟边适当多插。在福寿螺产卵盛期前,对沟渠、池塘和农田进行人工捕螺摘卵或结合农事操作捡拾成螺、卵块。卵块集中深埋、打碎或烧毁;成、幼螺可交售到回收点加工后饲料化利用,或者把大螺敲碎去壳后直接喂鸡、鸭等。3生物防治
水田可放养鸭取食幼螺,控制危害。在水系中,可以放养鸭群,适度投放本地鲤鱼、青鱼、河蟹、中华鳖等,对福寿螺种群或螺卵进行控制。
3、农艺防治
在螺卵盛孵期,初孵幼螺的抗性弱,可以适时排水晒田,降低幼螺的存活率;在福寿螺的新发生农田,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实施水旱轮作,将水田改作旱田,结合深翻、晒田,使福寿螺因缺水死亡。
来源:双牌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蒋高雷
编辑:陈文英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spxrmt.com/content/2022/06/02/11344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