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山:云路千盘入画来
戊申年六月廿六,立在清水桥望江楼宾馆五楼窗前,蝉鸣声中,炽烈的阳光正将远处江面镀成碎金,手机天气显示为32℃的高温,在凝滞的暑气里洇成一片黏腻。老领导杨公因家事已先行返永,早餐后,我们一行10人分乘三辆小车,随王首领的奔驰车驶入通往阳明山的晨光里。
车过茶林牌坊,右拐进入红阳公路时,施工警示牌在路畔闪烁。十年前的旧忆尚未褪色,新铺的路面却已拓宽近倍,养护期的水泥路被洒水车吻出细碎的水光。行约十华里,路面骤然换成砂石,车轮碾过处惊起几只山雀。途经隧道工程起始端,青灰色的洞口已初现轮廓,不知为何,指尖忽然触到石壁上未干的水渍,凉得沁人,像是山风提前送来的问候。
此处已凿成开阔地,我们随前车缓缓刹停。抬眼望去,对面陡峭的坡道上,车流如被拧结的墨线,在80度的山壁前停滞不前。我们下车时,道江小弟的吉利车正巧赶到,两车六人索性漫步到崖边。峭壁下是深不可测的幽谷,乔木们以近乎垂直的姿态向上生长,枝叶交叠成翡翠穹顶,阳光漏过叶隙,在石阶上织就流动的光斑。远处山巅,十八架风车正缓缓转动,叶片切割山风的声响,混着谷底溪流隐约的清响,像是大地在轻轻呼吸。同行老诗人忽然低吟:“天风吹我上层巅”,众人相顾一笑,纷纷举起手机,将云絮掠过风车的瞬间,连同满山苍翠一起收藏。
海拔APP显示此处1300米,车载温度计降至24℃。山风裹着草木清芬扑来,竟让穿短袖的我们泛起凉意。宋兄接手方向盘时,前车已开始蠕动。行至堵点才发现,半幅路面被滑坡的泥石覆盖,仅剩的车道坡度足有30度,车轮碾过砂石的沙沙声里,能听见心跳在胸腔里震荡。转过180度急弯时,忽见对向蜿蜒的车龙望不到头,在轻踩油门的瞬间,后视镜里的车灯渐次变小,恍若躲过一场隐秘的时间漩涡。穿过阳明山隧道时,豁然开朗的草砂路如展开的素绢,将我们轻轻托进山的褶皱里。
(二)山居:一枕清泠听竹雨
抵近景区入口时,车窗上忽然溅到几点雨星。游客中心的购票风波,算是山君开的第一个玩笑。接待员坚持团体票规则时,张首领的豁达化解了僵持:“且当给山灵添几炷香钱。”这抹小小的涟漪,很快被海拔970米的清凉抚平——北江冲的民宿区里,福苑与华苑的青砖灰瓦间,蝉声都比山下低了三度。
三夜听雨,竟成最奢侈的享受。首日细雨如丝,缠在竹梢不肯坠落;次日中雨敲窗,竹叶相击似碎玉倾盘;第三夜暴雨如瀑,檐下水流成帘,击打在青石上的声响,与溪涧的奔涌遥相和鸣。晨起推窗,满目的绿被洗得发亮,竹叶上的水珠坠在石阶,惊起几只灰雀扑棱棱飞向山霭。
民宿区外的草砂路傍溪而建,溪水因连日暴雨涨了尺许,却依然清澈见底。夜宿阳明华苑时,枕畔除了虫鸣,更有溪水漫过石坝的哗哗声,像是谁在轻轻翻动一本古老的诗集。同行的才女说,这里的夜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呼吸,三晚无梦,晨起时竟觉眼角的细纹都被山风熨平了些。
(三)探幽:山水有灵皆可语
【万和湖·水墨长卷】
六月廿七破晓,车子在十三道弯里辗转,忽然间,一镜蓝绿撞破晨雾——万和湖到了。湖面笼着薄纱般的雾气,远处山峦的倒影绿水中,淡青、浅黛、浓绿,层层叠叠铺向天际。木质栈道上,露水打湿的芦苇间,蜻蜓停在叶尖,翅膀半透明,像是谁不小心遗落的星芒。
游船划破湖面时,惊起的白鹭群如碎玉飞溅,尾羽带起的水珠在初阳里折射出虹彩。船舱内孩童投饵的笑声里,红锦鲤翻涌成云霞,鳞光与水波交相辉映。行至湖心,忽见对岸山坡上,早开的枫树与银杏正交换着秋的信笺,红叶坠水时,竟有小鱼跃起衔住,像是要收藏这抹诗意。
暮色四合时,湖畔的“超级芒果”音乐季拉开帷幕。舞台灯光亮起的刹那,湖面忽然碎成千万片星河。帐篷区的霓虹与星空交辉,中医夜市的药香混着烤红薯的甜腻,大学生们的歌谣飘进竹林,惊起几只宿鸟。我们坐在湖边木椅上,看年轻人在草坪上追逐荧光棒的光影,忽然懂得,这山水之间,原是可以生长出所有浪漫的。
【红军纪念碑·沉默的史诗】
雨丝如缕的午后,我们在三岔路口转向西北。红六军团领导人的群雕前,一位老党员忽然整了整衣领,这个细微的动作,让空气里忽然漫起肃穆的气息。石阶旁的青苔上,嵌着几枚褪色的红叶,像是历史留下的书签。
纪念碑底座的青石上,雨痕蜿蜒如泪痕。碑身刻着的文字,在水汽里显得格外深沉,“突围西征”“浴血奋战”这些字眼,让指尖触到的石面忽然有了温度。仰望着碑顶时,云层恰好裂开一道缝隙,光束落在“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鎏金大字上,恍惚看见无数年轻的面孔在光芒中浮现——他们曾在这片山林里穿行,用草鞋丈量过每一寸土地,用热血浇灌过每一株草木。同行诗人轻声诵起《梅岭三章》,山风掠过松林,像是对英雄的回应。
【万寿寺·钟磬禅音】
转过三道山弯,万寿寺的飞檐忽然出现在烟岚里。寺门匾额上的“阳明古刹”四字,被岁月磨得发亮。踏入山门时,恰好有钟声从大雄宝殿传来,沉沉的声波里,挟着千年的香火气息。
殿内的佛像慈眉低垂,目光所及处,供桌上的莲花灯正轻轻摇曳。一位老僧在廊下扫地,竹帚划过青石板的声响,与檐角铜铃的轻响,合成一曲天然的梵呗。与他攀谈时,他指着殿前的古柏说:“施主看这树,春时抽芽,冬时落叶,何尝执着?”话音未落,一片竹叶恰好飘到他的袈裟上,他轻轻拂去,动作里竟有说不出的自在。
【观景台·天地入怀】
登观景台时,雨停了。极目远眺,群山如巨龙盘卧,层层叠叠的绿意里,偶有几处白墙灰瓦的村落,像是撒在绿锦上的珍珠。山风掀起衣角,带来远处梯田的稻花香,恍惚间,竟觉自己也成了这片山水的一部分。省城来的摄影家支起三脚架,说要拍下这“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的景致,我却更想记住此刻——阳光落在睫毛上的暖意,山岚漫过指尖的湿润,以及胸腔里澎湃的,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小黄江源·秘境寻幽】
六月廿八日清晨,我们溯溪而上。溪水清冽如太古冰雪,溪石上的青苔滑腻如缎,溪水边古木参天,遮天蔽日,每一步都像是在与自然共舞。三叠瀑如白练悬挂,水花扑在脸上,凉得让人惊呼。忽然有松鼠从头顶的树枝跃过,尾巴扫落的野莓掉进水里,漾起一圈圈粉红的涟漪。
当地村民说,这里的每一棵古树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块石头都刻着岁月的密码。我们在一处水潭边驻足,看阳光穿过蕨类植物的叶片,在水面织就光斑的网。有人弯腰掬水洗脸,惊起几条细鳞鱼,它们摆动尾鳍的样子,像是在水中书写无人能解的诗篇。
(四)归程:此心已寄青云端
六月廿九日,离别的时刻在蝉鸣声中悄然来临。车子启动时,后视镜里的山峦渐渐模糊,却有几帧画面愈发清晰:万和湖的晨雾里,白鹭掠过水面的弧线;红军纪念碑前,雨丝在阳光中闪烁成晶亮的珠帘;万寿寺的古柏下,老僧扫地的背影;小黄江源的水潭边,野莓掉进溪流的瞬间。
三日光阴,不过是山涧里的一颗露珠,却让我们读懂了阳明山的千万种风情。它是避暑的清凉世界,更是精神的原乡——在这里,自然与人文交织成诗,历史与当下碰撞成画。当城市的喧嚣再次涌来,我知道,心中已存下一片竹林,每当风雨来临时,便能听见那沙沙的声响,像是山在轻声呼唤:“归来吧,这里永远有一枕清凉,等你听竹而眠。”
“山深不知处,枕雨听竹眠”——这不仅是一次避暑之旅,更是一场与山水的对话,与历史的重逢,与心灵的和解。阳明山啊,你早已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山峦,而是我们灵魂的栖息地,是无论走多远,都会频频回望的精神故园。待得秋来枫叶红时,定当携酒再访,与你共醉这满山风月。
作者:文晓
来源:双牌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文晓
编辑:唐雯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