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双牌融媒记者 兰莉 杨茜 秦义)作为“湖南省劳动教育实验学校”,双牌县第二小学积极探索教学创新,将语文、科学课堂迁移至劳动实践基地,构建起“自然教室”育人新范式。当春日的暖阳洒向基地里的油菜花田,这里不再是单纯的劳动实践场所,更成为了融合“五育”的立体课堂。
▲语文老师吴虹带着同学们朗诵冰心的诗歌节选《油菜花》
“从南到北,一片黄,从西到东,一片黄,随着春风的吹动,像金色的大海浪,海浪一浪还比一浪高……”春天的田野是油菜花的主场。趁着春光好,二年级语文授课老师吴虹顺势就把冰心的诗歌节选《油菜花》这节课带到了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她将同学们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引导大家通过观察、触摸、听闻,将诗歌中的描写与眼前实景紧密相连。
学生何欣前段时间刚随家人去打卡了漂亮的油菜花海,今天的课堂里,她发现不到半个月时间,油菜花居然结荚了。“这样新奇的课堂太有趣了,我希望每周语文课都能在田野里上。”
▲科学老师蒋琰给同学们讲解油菜花的结构。
与此同时,科学课也在田野间精彩上演。虽然主题都是油菜花,与语文课的铺陈诗意不同,科学老师蒋琰则利用学校自主制作的“校本教研教材”,带领学生开启“认识植物”的理性探索,同学们将这个过程叫做“寻宝、鉴宝”。这套“教材”共40本,是学校根据劳动实践基地里的植物生长情况精心编制的。同学们对照手中的图文教材,认真寻找、观察、测量,并记录下观测小结。
面对老师的互动提问,卢思然同学的脑洞大开,“单束的油菜花形似鸡爪。”问及最大的成就,他开心地分享说:“我今天才知道油菜花为什么是黄色的?原来黄色鲜艳,更容易吸引蜜蜂前来采蜜授粉,这是植物聪明的地方。”
看到表达欲满满的同学们,蒋琰很开心。她说:“我备课时会结合本地的野外资源实际,有目的性地设计了一些巧思,这样既能让同学们就地就近观察,让枯燥的科学理论知识更有记忆点,还能让同学们在探索过程中收获意外的惊喜感。”
▲二年级的同学们出发去该校的劳动实践基地。
▲学校为同学们的劳动教育课成果专门设置了作品展览室。
近年来,该校高度重视劳动教育,除了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定时组织同学们赴田野开展劳动实践,还在全校组织开展手工制作劳动课程,并建立劳动制作社团,鼓励同学们多动脑、多动手。在教学楼一楼还专门设置展览室,展出同学们制作的各种各样的劳动实践作品。
今年春季开学后,学校在原有劳动教育课程的基础上,探索实施“劳动+语文+科学”融合课程,相关科目的授课老师按照“田间寻宝——科学探索——劳动实践——快乐语文”四部曲,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参与其中。上周五刚完成“劳动+”课堂的三年级(1)班就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班上的蒋又加、全钧同学的作文撰写优秀,还被公开表扬。
既是副校长又是语文授课老师的吴虹对同学们的进步看在眼里。她表示,大自然是最生动、最美的课堂,触摸新生的草木,诗词语句就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那些修辞手法也不再是抽象概念。“上周我布置的作文,就有超过90%的学生自发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植物生长。班上的蒋沐霖同学进步最明显,以前的写日记‘困难户’也能将语句写得很生动,这是坐在教室里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当课本知识在泥土芬芳中生长,教育便真正实现了从黑板到原野的跨越。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这所仅有660名学生的山区小学,因校制宜,充分发挥学校办学特色,突出劳动教育的同时,持续开发丰富多元的多学科融合“劳动+”课程,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催生出无限的成长可能,以“小而美”的教育突围诠释育人真谛。
“教育的疆界不应被教室的四壁束缚,而应向广阔天地延伸。我们希望通过创新与努力,让学习真正动起来、活起来,让孩子们在自然中收获知识,更在实践中培育审美情趣、协作精神与责任意识。”谈及创新初衷,校长李波如是说。
来源:双牌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兰莉 杨茜 秦义
编辑:唐雯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